本帖最后由 公文学堂 于 2015-9-12 13:25 编辑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③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建桥筑楼,法治就是支撑。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因而备受关注、令人期待。 (该段不是例证,是引出主题,没有例证,这只是一个比喻。)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近两年来,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周密部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体现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执政水平的新提升。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法治成为根本遵循,执政方式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堪称密集的法治建设举措,背后正是我们党通过法律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也说明我们对现代化历程中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我们干了那些推动法治的事情) 法治成为共同信仰,执政理念更加科学、更加现代。从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告诫“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从反对“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到要求“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不仅是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及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议论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围绕主题讨论,支撑主题)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正需要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议论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围绕主题讨论,支撑主题)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结尾托底,重点讲未来必须这么干,重要性。) 那么逻辑就是(1)点题——(2)讲背景——(3)结合当前阐述观点——(4)托底,体现重要性,再次点题。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3日01版)
连续教了大家这么多天的如何看报,举的例子都是如何通过看到掌握所需的知识,今天,熬夜神老师反转过来,告诉大家如何选择性看报,不是所有的报纸资料都有学习的价值,例如以上这篇。这是一篇评论员文章,作为写作新手都很喜欢选取学习,主要觉得比较理论,比较有深度,比较有见解,比较热点,有很强的时效性,相比新闻信息能够学到东西,特别是理论和思维方面能够得到帮助,增长见识。但是,熬夜神老师建议少看理论文章,因为理论你记不住,或者太难记住,与你自身的实践又相隔太远,指导你具体的工作,理清你写作的层次,解决你词穷的问题,基本不可能。 如同上面的这篇材料,大家认真的通读一遍,看能记住上面?通读半个小时,看能记住什么,第二天早上回忆,还能记住什么?然后思考,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是否需要这样的话语,需要多少这样的话语,是写作文种材料的哪个部分,我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我们最需要的是对具体工作的掌握,那是雪中送炭的事情;而纯理论性的材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们专注于锦上添花,却忘了自己还吃不饱穿不暖,写作框架不清晰、工作不了解,那么效率将极其低下!不是仅仅看一些理论文章就能解决语句无法写作的问题,还请大家深思! 熬夜神老师认为评论员文章可以看,但是必须结合实践来看,否则事倍功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