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得体会] 人至不惑读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23:0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至不惑读经典
——览《子曰论语》有感


《论语》作为国学经典,以语录体和对话体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生动再现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谆谆教诲的教育实践过程,集中展示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历代政治家和文人都必读《论语》,宋代宰相赵普曾曰“半部论语治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烙印在中国读书人的脑海中,并奉以君子之道而知行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论语》,自然也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的受到《论语》的影响。

关于《论语》的经典解读,自古以来堪称汗牛充栋,相关著作已经多到不可细数。余曾有幸上过几堂《论语》阅读课,但是恐怕只能说是窥其门而未得入内,以自身粗陋的国学知识,若能领悟其内在精华恐怕还需花上数十年反复研读则可。除此之外,借助方家的解读,不啻是一条学习的捷径。有鉴于此,我挑选了台大哲学系毕业的许仁图先生所著《子曰论语》一书拜读。许先生作品分为上下二册,全书内容以解读《论语》为主,语言平实客观,思考真实透达,力图还原孔子真正想要表达的“论语”。让读者能从全新的一个视角,品味到千年孔圣并非传统所塑造的那种不苟言笑、刻板迂腐的形象,而是更具有人的趣味,可爱有人情味的活着

关于治学,书中有不少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颇为受益。例如,我们通常理解《学而篇》中的“学”,指的是读书之意。但是《先进篇》中却明确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由此可推断“学”和“读书”在古时,语义是有区别的,读书不等于学习。又如《学而篇》中提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为好学也已。”《雍也篇》中说学是“不迁怒,不贰过”,这些都与读书无关。可见,“学”就其本意而言,是“觉、效”之意。学,就是自觉不如而仿效,于是有了学。本书序篇中,作者提及曾经跟前清礼亲王代善裔孙爱新觉罗•毓鋆老师读经书。老师上《论语》课的第一天,就问学生:“孔子重学,你是学生,什么叫学生?”随后老师正襟自答曰:“学生就是要学如何抚慰苍生,为苍生谋。”此间,关于“学”字的解读中,注入了老师的殷殷期望和极具民本思想的内涵,想必孔子听到了,应该也会点头称许。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句,自古就算贩夫走卒亦耳熟能详,能脱口而出,深刻体现了孔夫子的“悦乐精神”。这种精神不在多财、高位、得意中浮显,而是在困穷、逆境、失意时展现出的豁达、自信与坚持。悦乐精神存在的先决条件是“有”,此乃儒家所秉持。儒释道三学,儒家重有,道家重无,佛家重空。“有虞”、“有唐”、“万有”、“有道之人”、“有情众生”、“有识之士”……不胜枚举。孔子主张安贫乐道,同时也鼓励积极入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孔子对于治国从政理念的讲述。在《为政篇》里,孔子的治国思想浓缩成“为政以德”的精要概括。可以说,儒家思想自汉以来,在整个中国统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正是由于它的仁政思想可以被高层理解和被底层所接受,由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儒家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是“老有所终,幼有所依,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简言之,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是理想国。

另一方面,儒家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怎样治国,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身处乱世,政治上不甚得志,提出以人伦纲常治国。何解?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及其倡导的伦理纲常,宣扬忠君效国思想具有安民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国家治理和宗族传承,这就是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的密码之一。

论及治国的基本方法,就是要“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那么,当国家富强之后,最要紧的是何事?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化民众。“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此论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由是一脉相承,不谋而合。

机缘之下,能在《子曰论语》的指导下重温经典,再次有了一点点新的感悟,深感有所得。年过四十,亟需多读经典,了解先哲的情操高度和人生智慧,领会中华文明的核心精髓,融会贯通,学会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周遭的事物,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处理遇到的问题,必有裨益,诚哉是言。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2 07:54 , Processed in 0.10728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