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其他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王维山水田园诗及其艺术特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4 21: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及其艺术特色
摘要  本文从“诗禅合一”的角度,认为王维深受禅宗浸濡,使其山水诗中的自然音响呈现为一派拈花微笑的梵音世界。其自然音响多以自然自身的方式呈露出来,不作言说,表现为一种空灵美、静态美,并以永恒的静穆为旨归;据中国古代异质同构的整体观,认为其诗境、画境、书境及梵音世界均兴象玲珑、浑融莫辨;而禅的精神世界与士的精神世界构成王维生命之二极,致使其梵音世界既空灵静穆,又不无几分萧索与苍凉。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去体现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 王维  诗歌  山水田园  艺术特色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成就高。王维运用最自然凝练、最富特征的语言描写山水田园,点缀成一幅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文字代替绘画所用的线条色彩来展现具有诗意的画面,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统一。动静结合也在王维的田园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动耶?静耶?喧耶?寂耶?如果说是动,那么,不把心与境一同沉入深深的静,如何能体验得到桂花无声的飘落?如果说是喧,那么鸟鸣空谷就应该不会产生如此“夜静春山空”的感觉。此情此景,却是“此时有声胜无声”,正因为有了这几声鸟语,才表达了比无声更沉静绵缈的意境。诚如李泽厚评《鹿柴》、《鸟鸣涧》、《辛夷坞》三首诗时所说:“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自然是多么美啊,它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的存在。运动着的时空景象似乎都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炼着的永恒”。由此,动静相形,喧寂相衬,这就是诗人从禅宗所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同时,这也是晏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寥师》),澄净之心映照着大千世界的动静喧寂,这就是王维山水诗虽活泼有声却又宁静幽寂的原因所在。

  然而,寂照本质毕竟是指向静穆的。王维无论怎样善写动态声响,却始终追求的是空寂的境界,诚如他自己所言“无上法轮,转而恒寂”。在他的诗中,“空”、“寂”、“静”等字眼简直俯拾皆是。诸如“落落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等不胜枚举。因而,即使在万籁声中,他也能寻求到一块属于自己的(柳宗元《禅堂》)的心境。以澄静清明的心境去观照大自然,因此王维诗中虽写了猿啼、鸟鸣、瀑声、风声、雨声,却少有人语;虽也写声响,却绝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诗人更多更爱表现的是静夜中的轻动微响:意”是不同艺术共同的美学范畴。王维作为南宗写意山水画之始祖,其山水画“笔墨宛丽,气韵清高”。他不追求直感,却爱到类月色的朦胧中超象虚灵,与客体的色相悠然意会,澄彻表里,丹铅的色彩虽则接近自然,但其中之“意”,终不如朦胧的水墨那样空灵。王维喜作雪景图,有《雪渡图》、《雪江诗意图》、《雪山图》、《雪冈图》等二十余幅。这种莹彻剔透的雪景画意,与那绵邈空灵的音响世界何其相似!无怿乎苏轼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多将绘画的风格技巧运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去,而形成其特有的空灵之境。

  书法艺术也强调“意在笔先”,一方面含茹着“无声之音”的意,它可以心契,难以言宣;另一方面又显现出“无形之相”的“象”,它囊括万殊,裁成一相。那么,融合了这两大层面的书艺美的优秀之作,所追求的亦是近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境了。可见,亘于王维整个艺术世界的意乃是这种兴象玲珑、高妙超远之意。黑格尔说:“民族精神状态的波动往往在宗教与艺术中以同一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及其艺术意志是制约艺术作品风格特点最根本、最内在的要素”。佛教的宇宙本体论将世俗世界分为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两种。与之相应,王维的精神世界可析为二元的精神本体世界:一为沉醉于禅宗、虚幻空灵的禅的精神世界;一为不得不面对现实,饱受灵魂煎熬的士的精神世界。为了更好地领悟到“诸法性空”之理,佛观更强调要静观色的变动不居,即所谓“禅定”、“止观”。由此则养成了诗人空、静的志趣。其实王维一直在追求一种澄虚静寂的心境。他曾自道衷曲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好静”指作者对佛家“静”的义理之学有深刻体证,此“静”即“永恒的静,本体的静”,是客体的静。基于此,诗人才特别喜爱表现自然界那种静穆空灵之美,而且大自然在无人干涉下的静中之音,静寂之音,本身也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生命韵律;亦指作者追求“自性清静”,即中无有垢中无有尘的虚静心境。王维具此深细渊微之心,故能见自然万物之瞬间纷纷,故能刊落华而深心直造幽境,以此契合自然的灵心入诗,自是诸种天籁无不一一入诗。如王维诗中有诸多静动微响:“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也偶有巨响:“日出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因为通过它可表现庄严伟大的佛音(寺中梵吹等);或是悠扬不尽,远引出尘之想的声响:“渔歌入浦深”、“深山何处钟。”由此,王维实则成了虚静而明的审美观照主体,正因为诗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才使其自然音响呈现出“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的静谧空灵之境。

中国古代文人与生俱来就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与山林和禅宗更有不解之缘。虚空世界皎皎地,“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极为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物象都是佛性真如的体现,感觉中的物质世界都是精神本体虚幻的表现形式,即所谓“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由此奠定了后来禅宗泛神主义的佛性论基础,既然佛性存在于每一丛翠竹、每一朵黄花、每一片白云、每一条溪涧之中,那么,对于以禅入诗的诗人来说,追求禅宗的泛神论境界,其结果必然醉心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冥想。王维便有泉石膏肓之疾,诗人寄情于山水间,于”泛泛登彼,折彼荷花。净观素鲔,俯仰白沙。山鸟群飞,日隐轻霞“中很容易将宗教体验引向一种审美体验。而且,于诗人而言,这种契合自然的灵心最能激发诗人的灵感。沈德潜就曾提出过“江山与诗人相为对待”的著名论断,认为江山之壮观,有待于诗人去发现;诗人之灵心,有待于江山去激发。为此,王维浸濡于山水间,“每于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道与玄契、神与物游,在一片空灵澄彻中自能捕捉到大自然最为细微的天籁:静夜中桂花纷纷飘落之声(“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霏霏细雨中的秋风拂过声;微风里的细枝摇动之声(“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月明之夜石上淙淙的流水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谓“大块群籁,无弦出法外之声”,亦如李重华所言:“诗本空中之音,即庄生所云‘天籁’是已”。而这些空中之音,旷谷之响,乃源自大自然的最精微处,呈现出幻化闪现、宁静空灵的审美境界。其次,王维还善于以绘画的空间构图为诗,如画论中的“疏密”,即要求置物布局“疏者要安顿有致,虽略施树石,有清虚潇洒之意,而不嫌空松……密者须要层层掩映,纵极重阴迭翠,略无空处,而清趣自存”。这在《送梓州刘使君》一诗中有鲜明的体现,诸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等句可谓得其神髓,在“密不透风处,疏可走马”。这之外,绘画或书法中的虚实、飞白、晕染等亦与音响世界的动静,节奏相通,从而使其山水诗演绎为一帧帧摇曳生姿的“有声画”。 不正在于它们传达出“动中的极静”的禅家意趣吗?由于受坐禅和寂照方式的影响,王维特别醉心于表现自然界的静态美,就他而言,一切事物包括大自然的一切运动,最终都是导向静穆的,不论是在寂寞中开放而又凋零的辛夷花,还是风中鸣响的两岸枫叶,萧瑟中摇曳参差的林影,寂静中的一声鸟啼,乃至那在秋雨石溜水中惊起的白鹭,以及在春潮急涨的野渡旁的一只寂寞孤舟……无不表现着一种闲静空寂而绝不激动的境界。澄观一心,腾踔万象而后能现鸟鸣春涧、群花开落,这就是王右丞诗之静境然而,寂照本质毕竟是指向静穆的。王维无论怎样善写动态声响,却始终追求的是空寂的境界,诚如他自己所言“无上法轮,转而恒寂”。在他的诗中,“空”、“寂”、“静”等字眼简直俯拾皆是。诸如“落落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等不胜枚举。因而,即使在万籁声中,他也能寻求到一块属于自己的(柳宗元《禅堂》)的心境。以澄静清明的心境去观照大自然,因此王维诗中虽写了猿啼、鸟鸣、瀑声、风声、雨声,却少有人语;虽也写声响,却绝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诗人更多更爱表现的是静夜中的轻动微响:寂照并不是要把人的心灵引向死寂,因为在空无中,毕竟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寻求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唐诗人韦应物则以其敏感的心灵更早领悟到这种“动静不二”的禅趣。在一个夜晚,他听到嘉陵江水奔腾的喧声,一瞬间欣然悟道:“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静中孕含着极动,而动的本质又是极静;水性、石性的静穆与水石相激的喧腾构成禅的精神的“两元”,这便是“喧静两皆禅”。北朝的佛学家僧肇亦认为“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在中国传统的先在结构中,阴与阳,一动一静,化生万物,并由此产生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文学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为他在文坛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蕴藏了深厚的底蕴!基于这样卓越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王维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意境美!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去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技巧。

   一、善于经营位置
  
  南朝谢赫《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就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柴门外”拍摄出来的照片,首联和颈联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画。颔联和尾联再剪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的特写镜头:柴门之外,倚仗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虚里孤炯,神态悠然,诗、画、音乐完美结合。

  又如《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首五言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渭水河畔的农村薄暮风光,是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诗一开头,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接着刻画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正迎候着归家的牧童。然后再描写麦田里的野鸡叫的正欢,桑林的桑叶已所剩无几。最后是农人家扛着锄头回家,边走边说,十分和睦,整个描绘有声有色。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乡间这美丽的景象,令人十分向往,不禁令人怅然地吟起《式微》来。《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组诗的创作上,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大都清新自然,俨然入画。有的写诗人与来客泛舟到湖心亭饮酒赏荷:轻轻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有的写独坐幽竹深处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还有的写柳浪之倒影:分行接绮树,倒影人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柳浪》);写宫槐之荫径,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宫槐陌》)等。这二十首绝句就这样组合成一幅辋川别墅图,让人爽心悦目。
  
  二、讲究虚实、远近、大小
  
  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终南山》全篇以虚实结合、移步换形的手法,仅四十个字就描绘出偌大一座终南山的奇峰广脉、深壑云烟、景象变幻。请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联从主峰太乙峰着笔,先用夸张手法勾画终南山的总轮廓,写远景,写终南山的高和远,写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颔联写近景,写烟云变灭,出神入化。颈联用分野中峰变写终南山从南到北的阔,而阴晴众壑殊则是以阳光的浓淡、有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形态。尾联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崇峻。

  《终南山》写登山,写山的神奇、变化莫测;而《汉江临眺》则是写临水,写水的生气、浩渺苍茫。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以大泼墨手法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古楚之地和三湘之水连接,汉江人荆江与长江汇聚合流。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前句状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接着诗人的笔墨由远及近,绘出眼前的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两句以虚实相间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动与静的错觉造成的美感: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翩翩起舞了。这首诗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宛如一幅色彩素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讲究色彩运用
  
  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使景物跃然纸上。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溪明月下,描写少女月下浣纱的情景,那青嫩的绿葵、银色的月光、透明的轻纱、清浅的白石滩水,构成了色泽清新纯净的心境。如《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着色,绿两个颜色的运用,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沾着隔夜的雨滴;雨后空气澄鲜,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更妙的是诗人着一”()字,就夸张化的浓敷出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视觉感受极为强烈。诗人还讲究色调的对比与映衬,如《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夏木之与啭黄鹂之,对比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则益虚益深,具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比较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皓皓月光朗照下的森森松林、淙淙流泉、苍苍山石以及蓊蓊郁郁的树影,清流的折光组成一幅韵味幽远的山水画。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使人看到淡淡的斜晖投射在广阔的江面,汹涌的怒潮,仿佛使得天地也为之阴暗起来。类似的还有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
  
  四、善于描写自然界的音响
  
  王维不仅工于诗画,而且擅长音乐,他不仅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韵律悠扬;而且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鸡鸣犬吠、暮鼓晨钟、莺歌燕语、猿啼蝉噪、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鼓瑟……这样他的诗不仅具有构图美、色彩美,而且呈现出一种动态美。他既写惊心动魄的森林交响乐: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也弹奏如泣如诉的小夜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又如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秋思二首》)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用清新含蓄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和音响,令人觉得每一句诗中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来。

  不仅如此,王维对音节的快慢、声调的高低都有精心的讲究,表现音响的艺术手段更是多种多样。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其中颔联上句是人声,是去声,声调由低敛趋向高放,与月光逐渐铺洒林间的境况相合;下旬前四字全为齿音,末尾是舌音,发音由细碎到圆转,令人想起泉流石上的潺潺之声。颈联则从听觉引出视觉,先写林中传来一阵阵笑语喧哗,再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体现了宁静秋夜中的活泼生机。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则是声与色相映,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模拟出流泉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穿行的幽咽之声,又与上一句深山何处钟所写的隐隐钟声呼应,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与僻静。其他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晓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待储光羲不至》)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遇感化寺云兴上人山院》)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高原》)等等,也都是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衬托心境之恬静、淡泊。总而言之,基于其禅的精神世界与士的精神世界的综合作用,王维才得以塑造了一个静穆空灵而又不失几分萧索的梵音世界。且诗理与禅理相通,禅宗最高的悟境是:“默语无际,不言言也”,诗家最高的化境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推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深谙此中三味的王维,在描摹自然音响时往往不作言说,展现一个高妙无垠、拈花微笑的空灵之境。翁诗评曰:“王右丞如秋水芙倚风自笑”。诚然,右丞诗中的自然音响空灵静穆,妙契拈花微笑,但这微笑中又何尝不无几分西绪弗斯式的无奈与苍凉?

王维的恬淡和宁静的山水田园诗风格至今仍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在今天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自己是否能在心中还存有这样一份淡雅和宁静关系到一个人的格局。越是在这样的饿社会里,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我们或许更需要有这样一份淡然和谐的心境去面对生活的种种!

  总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他都能敏锐的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挥洒自如,意境独到。正因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所以最易把读者带入诗境。王维的精神境界有我们在当今需要学习的很多东西,也可以用在平常日子里的感悟和体会!淡然而又宁静!

参考文献

①方东树:《昭昧詹言》。

  ②严羽:《沧浪诗话》。

  ③徐增:《而庵说唐诗》。

  ④赞宁:《宋高僧传》。

⑤王维:《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

    ⑥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⑦姚宽:《西溪丛语》。

    ⑧傅璇宗:《中国禅宗与诗歌》。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3-29 01:59 , Processed in 0.12398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