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报信息] 省财政扶贫资金助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纪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9: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有源头活水来

——省财政扶贫资金助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纪实



大美青海,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既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地,也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自2016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省财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整体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落地,全省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全省1622个贫困村、52万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基础保障、公共服务、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当我们走过城镇乡村,走过草原牧户,处处感受到了财政扶贫资金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所发挥的强有力支撑作用,感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恩之情。


培育特色产业——


便觉眼前生意满,XX吹水绿参差。


8月下旬,记者一行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河镇东村,只见开阔平坦的村级广场,错落有致的乡村小院,青瓦白墙的屋舍,一幅壮美的美丽乡村面貌书写着三河镇发展的诗与远方。


“三合镇东村,位于平安区古瓦公路两侧,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全村共有农户124户,总耕地面积512亩,流转土地项目170亩。近年来,产业发展成为了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造血工程”和持久动力,东村以“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劳务就地吸纳,特色梅花鹿代管代养等形式,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18年共提供1000余人词的务工机会,共发放工资10万元;代管代养梅花鹿60只,农户年均增收6750元。”平安区新农办副主任王胜龙说。


秋风旖旎了黄河边的桦树,也吹出了一番醉人的高原初秋盛景。当记者一行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一路上尽是秋风徐徐迎面来、牛羊成群往远望的美景。


在兼任县扶贫局局长的副县长海洋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了位于沿着康杨镇的青海第三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康杨芦笋基地。


芦笋的营养价值很高,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使得芦笋糖分的存储量比国内其他地方的高很多,吃起来更加香甜可口,这是尖扎芦笋的一大优势,当早餐吃,营养的很。”康杨芦笋基地负责人谷正华笑着介绍说,为了进一步提升芦笋产业发展水平,每年天津农学院的专家都会来这里考察、技术指导。下一步将借助人才、技术优势,进一步挖掘芦笋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产业融合中逐步拉长产业链。


在副县长海洋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尖扎县德吉村青海引福五谷画开发有限公司。


“她们每年的收入都在1900元左右……”,在采访到员工们的收入时,拉措吉、夏吾尖措、南吉卓玛露出了幸福满满的笑脸。“我们的公司是藏区唯一的五谷画制作及研发企业,也是黄南州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在公司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在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围绕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提供残疾人工作岗位11名,贫困户18名,通过投身精准扶贫事业,致力于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青海引福五谷画有限公司总经理索南本说。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园区,实施了三江源一期、二期扶贫产业园,一期扶贫产业园区于2017年底运营,扶持坎布拉镇等6个深度贫困乡的343户1164人低保兜底户,聘用2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发放月工资达2500元,实现了贫困户的稳定增收。持续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34个贫困村光伏扶贫(7.8兆瓦)项目,建成全省首家扶贫环保砖厂等项目,通过“入股分红+就业”、购买优良资产、发展农家乐等方式,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贫困户脱贫增收,全县村集体经济实现全部‘破零’。积极落实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累计投入资金5825.92元,扶持全县86个行政村2379户91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和资金入股等项目,全县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850元。因时制宜实施当顺乡古什当村、东果村,昂拉乡德吉村,康杨镇城上村等4个乡村旅游项目,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300余人,间接带动500余人就业,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元,使部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谈起尖扎县脱贫攻坚战的成效来,副县长海洋激动地说。


“脱贫攻坚战以来,我省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子,全省共组建961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6.5万户入社群众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培育扶持380家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全年各类营造林工程务工带动农牧民群众8.2万人;4.99万贫困群众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占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1.2%。同时,严格落实各项生态补奖政策,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个战役。”省财政厅副厅长xx说。


沿着黄河支流柯曲河顺流而下,记者一行来到了离甘德县城46公里的岗龙村,这里平均海拔3950米,是青南地区典型的纯牧业村,它和周边农牧区一样,面临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紧扣生态友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方向,结合传统与现代畜牧业的转折点,这里形成了一套“岗龙做法”。


果洛州甘德县宣传部部长张生鹏介绍:“合作社刚成立时,好多老乡都不愿意加入,他们有很多顾虑,没有见过这种发展模式,还有对草场产权有顾虑,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办了一年后,当年的分红收入就达到了14万元,起初不愿加入的群众也开始动摇了。而实际上,真正让更多的人改变观念的是几年前一场大雪灾,没加入合作社的牧户,由于草场分散、没有畜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损失不小;而加入了合作社的牧户,建设了畜棚,有饲草储备,几乎没有损失。“


如今,有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连续项目的资金扶持,岗龙村的合作社“资源统一开发、收益按股分红”,实现了“三个百分百”:全村178户牧民100%入社、全村草场100%入社、各家牲畜100%入社管理,经过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后,合作社激发出这个偏远村落的新活力。在最新一次的分红公示栏里,岗龙村户均分红9900多元,在甘德县排名第一。


甘德县岗龙乡乡长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方面让草场得到了合理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合作社的发展,解放出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再一方面。从2009年合作社成立到2018年,户均分红从1000多元到9000多元,每年有1000多元的增收。”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省始终坚持把稳定增收和持续发展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切实发挥好财政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体系,构建了省级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20%以上的投入保障机制。为了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我省持续推进牦牛、青稞产业,与农业银行签订10亿元贷款协议,与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联合实施‘十万头牦牛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签订1000万份扶贫大礼包推广销售协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青海牦牛公用品牌发布会,努力把牦牛、青稞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新极点”。扎实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实施,全省累计落实光伏扶贫指标721.6兆瓦,每年发电预期收入5.7亿元,直接带动8.74万户贫困户增收。结合‘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介,对已实施的208个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进行提档升级,带动贫困人口1.63万户5.54万人。全力打造以刺绣、唐卡、藏毯、银铜器等为主的高原‘青’字民族手工艺品牌,带动全省近8万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此外,为防止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悬崖效应’,在全省2358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每村投入100万元,扶持发展村集体产业。截至目前,全省4146个行政村中,已有91.3%的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破零’。”省财政厅副厅长xxx说。


补齐民生短板——


清江一曲抱村流,高原新村事事幽。


“你看,我们整个新村坐落在公路边上,二三百米外就是镇政府,自来水通到了家家的锅台上,户户都有政府配发的广播电视节目接收器……”在平安区三合镇条岭新村,70多岁的村民李世民激动地说。


这里是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的条岭新村。面对眼前环境如此优美便利的景象,在原来的山岭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世民,经常感觉自己简直生活在温馨的梦中。


据区新农办副主任王胜龙介绍,三合镇原条岭村位于三合镇东山,属于全镇最边缘的贫困山村之一,由于该村均为浅山地,高差大,坡度陡,自来水管道因常年失修而老化,已无法正常供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道路多处塌陷,根本无法正常使用,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困难。去年,条岭村被纳入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村,并建成了现在的条岭新村,初步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文明的新农村品牌,切实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通过易地搬迁项目,条岭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


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呈现在眼前的是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乡村景象,感受到的是村民对新生活的自豪与喜悦。“现在村里不仅变漂亮了,而且我们还能到合作社打工挣钱,生活真的是越过越好了!”该村村民杨发录激动地说。


在采访中得知,杨发录的儿子杨永明就读于青海大学计算机系,为了解决孩子上大学的后顾之忧,乡里将杨永明纳入“雨露计划”,每学年补助6千元,而且为其母亲提供护林员的工作岗位,每月发放工资1200元,加之这几年发展牦牛养殖记帮扶队伍的帮扶,他们家逐步走出了困境。


黄河岸边,与水为邻,与山相望。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碧波荡漾的河面倒映着对岸的高山,远处的山间,是西北最大跨径黄河斜拉桥青海海黄大桥,清澈的黄河与火红丹霞地貌,让德吉村更显峻美。可谁也想不到,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在几年之前还是一片荒野山地。


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尖扎县将易地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为了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通过“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办法,2016年9月,尖扎县在昂拉乡河东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将县内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个村农牧户251户946人集中安置在了德吉村。


“德吉村的村民大多是从山上下来的。”尖扎县副县长海洋介绍,德吉村251户居民仅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共有226户866人,在易地搬迁之前,这些贫困群众仅靠着种地和放牧为生。


仅仅一年之间,从7个乡镇30个贫困村中优先下山的这些贫困户,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房子。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德吉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实施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花海、农耕体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并解决了部分就业。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及自身的努力下,德吉村走上了旅游脱贫之路。据了解,目前德吉村有30户家庭办起了农家乐,有38户家庭经营特色小吃。


去年,德吉村村民官却闹日一家在新居办起了农家乐,2019年旅游旺季时,月收入可达1万元。官却闹日介绍,以前,他主要作木工活,一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一年除了家里的开销及孩子上学所需,到头来,存不了几个钱。去年,政府出资4万元帮助他新建房屋,还让他和妻子参与了厨师培训。目前,他的农家乐有10个住宿床位,还能提供特色藏餐,旺季忙得不可开交。


如今,德吉村——这座黄河边上的美丽幸福村,将依托旅游产业带动,以“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引导群众走旅游脱贫之路。


“去年,省财政厅大力支持旅游扶贫。在旅游扶贫中,我们立足贫困村自然人文资源,投入资金5.73亿元,对具有旅游资源的208个村,按每村300万元补助标准,支持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成功打造了大通边麻沟、湟中卡阳、互助油嘴湾、乐都卯寨、平安袁家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农(牧)家乐3111家,12万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2万多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了脱贫。”省财政厅副厅长xx说。


在采访中,省财政厅农牧处处长介绍,在脱贫攻坚战中,各级政府紧盯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问题,持续加大对“三保障”以及饮水安全的的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深度贫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起泽库县民族传统用品开发有限公司的三智扎西来,他是一个从放羊娃成长起来的企业家。说起身份上这种巨大的转变,三智扎西感慨道:“是搬迁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以前我们以放羊为生,没走出过大山,更不知道什么是民族传统用品开发了。搬迁到这里后我参加了县上组织的民族用品开发培训班。2018年我个人投资60万,政府拨付资金25万元,成立泽库县民族传统用品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年产值就达到了130多万元,而且为村里35户贫困户每年帮扶资金500元……”说话间,三智扎西脸上扬起自豪的笑容。


如今在泽库,像三智扎西一样沐浴着党的各项脱贫政策,过上好日子的牧民群众越来越多,他们从未像现在一样离幸福生活如此之近。


“作为青南牧区贫困程度最深的纯牧业县之一,泽库县的贫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单一因素所引发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交错的并发因素造成的。”在县财政局局长谢安邦看来,泽库县因为经济地理优势不明显,加之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人均可利用草场面积小,草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是致贫的因素,纵观各种致贫因素带来的贫困问题,主要呈现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严重等特征。


摸准实情是厘清扶贫思路的关键之举。对此,泽库县在精准识别上下足功夫,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落地不走样;在顶层设计上因地制宜,为全县的精准扶贫提供行动指南;在资金投入上持续加大,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保障;在释放政策红利上不断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扶贫不但需要授人以鱼,更需要授人以渔,挪出穷窝窝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县上把城镇化发展、有机生态畜牧业、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就业、公共卫生服务、教育扶贫等政策措施捆绑整合,解决了贫困户搬迁后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这样,搬迁户顺利完成转产就有了好路径,牧民乐业安居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在拉格日易地搬迁村,县扶贫局局长介绍道。


从输血到造血,着眼长远发展,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是长远之计,更是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主渠道。


“依托产业园区,仅2018年销售总量就达到705万元,其中纯收入为167万元,发放利益分红资金23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受益户400余户,户均分红2000元。”园区副主任李启平介绍,泽库县根据深度贫困情况,聚力打造省级精准扶贫产业园和县级产业扶贫车间,解决贫困劳力就业岗位270个,人均工资2000元;创建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成功引进大型企业3家,培育地方企业2家,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无技术,产品无市场、无销路等难题,实现泽库品牌走出去,促进泽库特色产品外销。


说起宁秀乡赛庆村分离出来的“拉格日”,它下设4个社,是当时泽库县生态、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的村。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449元,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如今的拉格日,已构建起设施养畜、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拓展二、三产业增收空间,连续八年分红,全村牧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2018年已实现整村脱贫,人均收入15330元。2012年至2019年,合作社累计现金分红2369.87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社员变职员”的六变经营理念,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


格洛是拉格日村合作社的放牧员,放牧着350只羊。进入夏季,勤快的格洛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收拾打扫羊圈,再赶着羊去牧场放牧。每天,格洛心里都很踏实。


在拉格日易地搬迁村,记者见到了村民格洛,他是村合作社的放牧员,放牧着350只羊。进入夏季,勤快的格洛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收拾打扫羊圈,再赶着羊去牧场放牧。每天,格洛心里都很踏实。


“没有入社前,因为家里人口多,草场少,孩子小,我和妻子又时常生病,缺少劳动力,生活很贫困。现在我们两口子在合作社放牧,一年的收入有六七万元,生产指标完成后还有奖励,我和妻子的病也治好了,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幸福。”格洛说。


……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财政部门将始终保持攻坚态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精神,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为重点,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持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全面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说起今年脱贫攻坚战思路来,省财政厅农牧处处长范瑾说。


她还介绍,一方面,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省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比例不低于30%;省级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20%以上的投入要求,持续续加大省级财政投入,2020年省级年初预算安排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1.6亿元,较2019年初预算安排执行数18亿元增长20%。另一方面,要求各地也要积极落实扶贫投入责任,持续增加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现行标准,对标脱贫目标,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统筹推进开发式与保障式扶贫。


同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加大力度支持深度贫困县、深度困难乡镇实施脱贫攻坚。同时,严格按照支持贫困县开展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规定的范围和用途,督促和指导贫困县进一步提高资金整合的深度和质量,加大对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与脱贫成效紧密结合的考核机制,激励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大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类的投入力度,将产业扶贫作为财政支持脱贫攻坚各类投入的优先支持方向,积极创新和推广切实可行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并将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密切结合,规范资金管理和项目运营,完善利益分配和贫困群众利益保障机制。


创新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资金使用方式,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促进贫困群体实现可持续脱贫。加快推进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将各级各类扶贫资金和项目全部纳入总台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上下级、内外部大数据共享融合,实现全面管理、动态监控。同时,大力推进扶贫项目跟踪问效,将各类各级用于扶贫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着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9 22:32 , Processed in 0.10902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