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论文章] 如何科学合理做好幼小衔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14:4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科学合理做好幼小衔接



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紧紧依靠幼儿园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需发挥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


1、幼儿园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因素幼儿进入小学前必须达到一定身心发展水平,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因此幼儿园必须通过各种保教手段提高幼儿各方面的素质,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1)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入小学后,学习环境、内容、节奏等发生很大变化,要求儿童从体力、精力到心理等方面适应。要求能承担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具有独立作业的能力,有健壮的体质,较好的耐力和抵抗力,以及协调的动作能力。在幼儿园阶段要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治疾病,注意安全,使幼儿身心健康。要重视体育活动,积极锻炼体格,增强体质;坚持生活制度的规律性,健全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关心幼儿的情感和自制调节能力;保护和训练幼儿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听觉器官,充分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动作能力,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如能独立进餐、入厕、游戏、劳动、整理学习用品,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等。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园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喜爱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和愉快,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可持续发展。发展幼儿的智力。有意注意是儿童进入小学后顺利学习的基本条件,幼儿园应培养幼儿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使精神集中,并随年龄的增长,适当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对常见的事物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归类、比较,形成简单的概念,在集体中能大胆讲话,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语句完整连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文具。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保持愉快、饱满的情绪、活泼开朗,学会分享、合作、互助。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新《纲要》很重视家园合作。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育儿知识,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忽视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 。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做好幼儿园大班后期工作。幼儿园大班应更集中、更直接地对儿童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为幼儿做好体力、智力、品德、意志和生活习惯个方面的入学准备。幼儿教师要向大班幼儿介绍小学情况,并创设条件,使幼儿能与小学有直接接触机会。


①组织幼儿参观附近小学,逐步熟悉小学环境,观察一年级上课情况,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欲望。


  ②组织幼儿参加少先队活动,树立戴红领巾的光荣感,组织大班幼儿和小学生一起春游、开联欢会或进行其他活动等,增进幼儿和小学生之间的友谊。请一年级小学生回园谈学习体验与收获。


③向大班幼儿提出要求,逐步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良好行为习惯如: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上课纪律、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积极思考问题与发言,爱护书籍、文具和独立活动习惯。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尊敬师长。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书写能力和正确的握笔姿势,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顺序地看书。幼儿园大班还可以改变环境布置、调整作息时间、延长上课时间至35分钟,适当增加各种智力活动,加速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④做好大班幼儿的毕业离园活动。举行毕业典礼,可邀请小学教师或小学生代表参加,会上有代表讲话表示祝贺和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并提出希望。中班小朋友可向哥哥姐姐表示庆贺或互相赠送自己制作的礼物,会后还可拍照留念,使整个结业会在热烈气氛中进行,使幼儿充满欢乐和自信,迎接新生活。


2、小学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因素


(1)小学应全面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园工作。小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在家表现、父母的态度、家教环境,指导家长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必要准备,尽量与幼儿接触,谈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消除幼儿的陌生感。


(2)科学制定小学初的生活制度,努力减少“坡度”,一年级教师应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大班后期课程设计的特点,适当安排入学初的课程、课时,增加活动性课程,减少知识性课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尽量减少作业任务、控制家庭作业量,动静搭配,寓教育与游戏中,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3)配合幼儿园做好大班后期衔接工作。小学教师要热情接待来参观的幼儿,开展活动时主动邀请大班幼儿,教育小学生热情照顾幼儿园小弟弟小妹妹,加深幼儿对小学的了解,并对小学环境、老师、同学产生亲切感。


3、家庭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可缺少的因素


(1)家庭要重视幼小衔接工作,激发幼儿入小学的积极性,家长要了解幼儿园、小学在各方面的区别,及小学对新生的要求,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教育方法,带幼儿参观小学,接触邻居小学生。


(2)安排好孩子的假期生活,制定科学的暑假作息时间表,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学习,使之有规律。培养巩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帮助孩子度过“困难期”。孩子即将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和与人交往,家长要助孩子一臂之力,照顾好孩子,保证充足营养;帮助孩子解决小学中的困难,进行正确启发、诱导;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对待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学会商量,懂得谦让。如果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应主动向小学教师联系。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 ,帮助儿童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儿童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以“如何科学合理做好幼小衔接”为主题,结合我园“构建家校园共同体 促进幼小衔接实践研究课题”发现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


①师生关系的问题。孩子入学后,离开了随时跟在身边象妈妈式的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强烈的压力和负担。②学习方式的问题。小学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游戏学习式学习有很大区别。③行为规范的问题。在幼儿园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④社会结构的问题。孩子入小学后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并为班级伙伴所认同。⑤期望水平的问题。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他们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⑥学习环境的问题。幼儿园的自由、活泼的学习环境变换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以上这些问题使大部分幼儿在刚升入小学时有不适应现象,导致了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问题。


我园具体措施及开展的活动:


1、 进行系列幼小衔接会议、座谈、咨询、幼小衔接综合活动课教研等活动。


(1)、组织教师方面的会议和学习活动转变思想


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观摩课交流座谈会。让小学教师对我园教师培养的孩子做出分析、评价,及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我们也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方法,使小学与幼儿园找到平衡点。然后组织有关老师进行学习,加强老师的思想意识。如学习多篇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章,看其它地区关于幼小衔接成功案例。


(2) 组织家长座谈、咨询活动


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儿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一年级教师给家长做《大班幼小衔接》讲座。邀请一年级学生家长谈谈配合幼儿升入一年级的一些好的做法。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定期下发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家长们的困惑和想法,根据家长们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育形式和内容,使家长和幼儿园共同配合,在心理和能力等方面,让幼儿有足够的准备。


(3)、教研活动:综合活动课《做时间的小主人》


以综合活动课《做时间的小主人》为典型课例进行园本教研,组织大班级教师课前教研,课后进行讨论、评课,让教师整体教研水平和如何推动幼小衔接工作和认知有了更近一步的提升。


2、 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节课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安排一周一节课时间三十分钟,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以及活动的参与。让幼儿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


(2)、课程设置上贴近


我园在学科教师配备上下了大量的功夫,除五大领域由班主任和配班教师授课外,其它学科如:小钟琴课程、体适能课程、财商课程等均由专职教师授课,这样不但使幼儿适应小学多学科式学习,更为培养幼儿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3)、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每周完成一篇周记(孩子讲述,家长记录);同时更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专注力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活中,老师也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不是单靠物质性奖励来调动幼儿,从而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4)、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我园这学期继续加大生活能力上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游戏,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为了减轻幼儿入园时的依赖性,锻炼幼儿自己背书包进入教室,并有礼貌的与老师打招呼和家长再见,放学时站好队,跟随班主任老师有秩序的走到园门放学,为幼儿升入一年后的行为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发展,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逐步提高。


1、教师衔接意识得到了不断强化。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了孩子的能力培养。在教师的努力下,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所提高,例如自己整理玩具、图书,自己管理值日生等等,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安全意识。


2、交流互动,教师研究能力得以渐进提高。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家长在一起聚焦课题、聚焦研究内容,开展了会议座谈研讨、合作交流等活动,不断总结、解决问题,让教师对课题研究有了感性的认识,从中吸取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扎实推进实践探索,有效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的教师将小学教师好的经验、做法运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同时,我们也给小学教师提出一些儿童化教学的建议,使两个学段真正找到衔接的平衡点,同时也请家长配合幼小衔接中对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参与研究,增强了我们的科研意识,并在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教师反思和积累的习惯逐步养成。老师们能自觉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既关注教材对幼儿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又关注自己的研究课题。


四、下阶段努力方向


1、组织教师方面的会议和学习活动转变思想组织有关老师进行学习,加强老师的思想意识。如学习多篇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章,看其它地区关于幼小衔接成功案例。


2、扎扎实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丰富课题活动的形式。通过开展会议座谈研讨、互入课堂诊断、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不断总结、扎实推进实践探索,有效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3、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家长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家校园之间的联系。


针对大班级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如何科学的做好幼小衔接,我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身体验:由于疫情关系,我们把小学老师请到幼儿园,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小学老师的上课模式,我们请来了华斯顿外国语小学的吕校长亲自给大班级的小朋友进行衔接活动课,让孩子们提前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


二、心理体验:


1、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


孩子们对自己有自信,他们就会愿意去尝试新的事和物,孩子在解决问题碰到困难时,要鼓励他、表扬他,让他自信满满地去完成一件事情,而不要急于去帮助他,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教师要经常性地鼓励孩子,用“你能行"   "你真棒”之类的话去鼓励他,那么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大加强。


2、突出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


一方面突出智能和心理方面的衔接,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独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同时不要忽视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如幼儿在家乱吃零食、挑食,造成一些孩子营养不均衡或营养不良。有的孩子在家过长时间看电视,在幼儿园不注重体育锻炼;有的孩子肥胖,有的孩子瘦弱。现在的小学生近视率和蛀牙率都越来越高,这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另一方面是指随着儿童的生理成长,对他的精神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的发展是受大脑成长的影响的。随着大脑的成熟,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将有所提高,但是大脑的成长要有适宜的环境,既要有充分的物质营养,也要有恰当的精神营养。不能为了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控制力,在幼儿园就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而延长集体教学时间,不仅不利于幼儿大脑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注意力和控制力的发展,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和行为控制能力差。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4 05:07 , Processed in 0.11235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