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调研报告] 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26 21:1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研究



习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决策,成为各国出口创收及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驱动力。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旅游业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积极的贡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及时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号召。我区也及时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新思路,并同海南省一起被国家旅游委确定为全国全域旅游试点省,宁夏在推动全域旅游工作上必将大有所为。笔者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发展宁夏全域旅游的建议意见。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简而言之,“全域旅游”就是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二)特点


(1)全局性。“全域旅游”的“全”即指“全局性”,就是要把旅游业不要再当作单一产业对待,要放在具有带动全局性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来发展,要打破以单一景区景点建设为核心,以观光旅游要素为主的景点旅游发展传统封闭观念,向“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并行发展的全局性观念转变。在旅游发展管理视角上,对旅游发展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市场结构、组织运作、制度安排、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全盘统筹考虑。


(2)带动性。“全域旅游”的带动性是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把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拉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这种带动性不仅体现在产业经济的带动性,而且还体现在社会文化的带动性;不仅体现在单个产业发展的带动性,还体现在多个产业融合发展、多个事业多元发展的带动性;不仅体现在绿色增长方式的带动性,而且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式的带动性;不仅体现在优化调整的带动性,而且还体现在改革创新的带动性。


(3)共享性。“全域旅游”的“共享性”即旅游发展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性,让全区域的居民都成为主人和服务者,让他们变局外人、旁观者为受益人和参与者,使他们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意识。“全域旅游”的终极效果即为要致力于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通过全域旅游推动和助力我国扶贫战略目标,让广大群众在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


(4)系统性。“全域旅游”的“系统性”是指通过发展这一旅游模式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组合,系统整合资本、劳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资源,使景点景区内外协调一致,从整体上优化环境,从全局上优美景观。在产业发展上要力求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不能脱离其他产业孤立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使政府部门职能、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社会参与等社会管理要素资源统筹布局,有效分配,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效率。


二、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


2016年以来,为推动宁夏旅游业提档升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新战略,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的战略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这一战略是从实际出发选择的,符合宁夏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宁夏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


1.自然景观多样奇特。宁夏地处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其地理过渡带的特征孕育了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在全国11大类94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占8大类46种旅游景点和类别相对比较丰富并且集中,河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沙漠、湖泊等地貌一应俱全,主要有贺兰山旅游体系、黄河旅游体系、六盘山红色文化旅游体系、西夏文化旅游体系、伊斯兰文化旅游五个大的体系,重点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水、黄河)、“两沙一陵”(沙坡头、沙湖、西夏王陵)、“两文一景”(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塞上江南景观)、“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长城)。过去一些知名度不高的特色景区逐渐成为宁夏旅游新热点,比如,体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特色的宁夏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4A)、体现绿色生态的范家峡森林公园(3A)、展示生态移民历史文化的宁夏移民博物馆(3A)、体现宁夏历史文化的海原天都山西夏皇家石窟等。宁夏的旅游资源堪称“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非常适合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建设,发展全域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地理特征独具特色。宁夏地域小(只有6.64万平方公里),人口少(670多万人口),地处中国内陆几何中心,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这也是把宁夏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的重要基础。宁夏位于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平均海拔1100—1200米,一年四季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在 2 850—3 105 小时。年平均气温在8℃ 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的形象在全国已深入人心。


3.政策环境宽松良好。近年来,为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保障推进发展。2015年,自治区党委六次全会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开放宁夏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宁夏打造成提出了打造“独具特色的中阿旅游中转港”、“向西开放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两个战略目标,为宁夏旅游业的国际化和全域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宁夏率先制定了《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将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未来的重点工作。宁夏政府副主席王和山同志在宁夏全域旅游工作大会上做专题报告,对宁夏全域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方向和模式。同时,在宁夏城镇化建设推动下,宁夏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电、交通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这也为宁夏打造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的意义


1.发展“全域旅游”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必然选择。宁夏自被国家批复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来,一直着力于打造中阿合作先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当前,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是宁夏实施改革创新、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机,只有把握机会,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宁夏优势,挖掘宁夏潜力,才能使宁夏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取得发展主动权,通过 “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宁夏全方位开放,进一步提升知名度、提升经济社会效益,增强竞争力。


2.发展“全域旅游”是满足日益旺盛的大众旅游需求的必然选择。经过30多年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短缺型”社会进入到“富足型”社会阶段,由“生产型”经济过渡到“消费型”经济阶段,由“生产型”经济过渡到“消费型”经济阶段,由“定居”为主的生活形态演化到“定居”、“移居”并行的生活形态阶段,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收入不断增加,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旅游业已经发展到全民旅游和个人旅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明显的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散客化的旅游潮流呼唤全域化旅游发展。为了满足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适应这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全域旅游以一种更高质量、更深内涵、更远目标的模式引领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旅游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业发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全域旅游”概念自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引起了政界、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种新的旅游模式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必然产物。宁夏必须跳出单一的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的格局,把宁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旅游产业的全链条再造、旅游服务的全流程优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全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3.发展“全域旅游”是扩大宁夏旅游品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宁夏陆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69%,但旅游资源的类型却占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48.4%,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以沙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充分展示了北方的雄浑粗犷,黄河金岸一带的旅游资源又凸显出了南方的隽秀清丽,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等各种文化在此相互交织,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使宁夏成为景观形态多样、类型丰富的旅游综合目的地,从名山大川到民俗小院,从知名景区到特色挖掘,都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空间和资源优势。要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好各种旅游资源,吸引各地游客到宁夏体验红色旅游、沙漠旅游、黄河文化旅游、冰雪旅游、民族特色旅游、岩画旅游等各种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大限度释放我区旅游资源的潜力。


4.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我区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必然选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当前,发展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动力,发展全域旅游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发展,而且对工业、农业也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全域旅游”具有全局性和共享性,强调旅游发展成效汇集全区域的居民,致力于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受益。因此,我区应集中力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不断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断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旅游业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全域旅游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成为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


四、宁夏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成绩


宁夏旅游业起步于1986年,经过3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经过“十二五”期间发展,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自治区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一)宁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十二五”时期,全区接待游客总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2.5%、18.9%,创历史最好水平,2015年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2.5%,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5%,旅游业跨入了支柱产业行列。2015年底,全区共接待游客1840万人次,增长9.8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17%和30%以上,其中自驾游、农家乐等旅游新业态增势迅猛,潜力巨大。旅游收入分别在2007年、2012年突破30亿元、100亿元大关后,2015年突破160亿元大关,达到161亿元,2016年突破200亿大关,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跻身支柱产业行列。目前,全区旅游市场不断丰富,旅游企业发展到900余家,A级以上景区达到57家、星级饭店102家(其中:四星级37家、三星级56家、二星级9家)、旅行社121家、乡村旅游点380家,一大批乡村旅游点蓬勃兴起,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有力支撑了全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有效推动就业创业。从经济贡献看,到2016年底,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4.31%上升到6.73%,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从就业看,全区现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5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17.5万人。旅游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占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约20.85%,成为我区服务业领域解决就业的主力军和解决全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宁夏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与间接从业人员之比为1:6,远远高于2015年全国1:1.8、海南省1:3.8的平均水平。


3.品牌效应不断显现,社会影响日益突出。加大高层推动力度,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外交部首次举办的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中,以“开放的中国—从宁夏到世界”为主题,由自治区党政一把手亲自推介宁夏旅游品牌,耀眼国际舞台,引起世界关注。我区导游李玲玉荣获“中国旅游十大新闻人物”。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圆桌会议、中阿旅行商大会、中美旅游高层对话等一系列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荣获“影响中国旅游的一句宣传语”金奖。宁夏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必去的46个旅游目的地之一,宁夏旅游市场秩序正面评价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旺盛势头。2016年,宁夏首府银川被评为全国十大休闲城市之一、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之一、中国避暑旅游城市之一。北部的石嘴山市被评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南部固原市的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入选全国20个“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


4.“全域旅游”风生水起,发展前景大有可为。根据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我区的中卫市、泾源县、XX县、青铜峡市、永宁县、西夏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试点单位,宁夏成为继海南之后全国第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动谋划,强力推进,提出了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基础条件更加夯实,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二)宁夏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1.理顺体制机制提供保障。为理顺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更好的统筹融合发展,宁夏首先从体制上破题,成立宁夏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促进宁夏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和聚合发展力。同时,挂牌运行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对旅游部门工作职能进行了强化,赋予了旅游部门综合协调、产业促进、公共服务、行业监管等职能,使旅游业在全区经济社会调结构、转方式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出台政策文件大力扶持。自治区出台了《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高规格召开了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大会,高标准承办了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高水平举办了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和“驾越丝绸之路*中阿巴友好万里行”活动。安排3.5亿元资金推进中卫、西夏区、永宁、XX、青铜峡、泾源六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下达近3个亿旅游发展资金用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3.提出“十百千万”工程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十百千万”工程即创建十条旅游特色街区、做强十大精品景区、发展十大旅游购物商店、打造十强旅行社、做优十家星级饭店、扶持十大特色农家乐、推广十大金牌旅游小吃、评树百名旅游服务之星、培育千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培训万名旅游从业人员。


4.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结合自治区空间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将全域旅游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宁夏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不断调整、优化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把银川建设成为宁夏旅游的核心区,重点打造黄河金岸旅游带和XX历史文化旅游带,重点开发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清水河流域丝路文化和古军事文化三大旅游廊道,重点提升大沙湖休闲度假、西夏文化、塞上回乡文化体验、边塞文化、大沙坡头休闲度假、韦州历史文化和大六盘红色生态七大旅游板块,宁夏全域旅游“一核两带三廊七大板块”的空间新格局初步形成。


五、宁夏 “全域旅游” 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从硬件建设到软件配置,要求都要比传统意义的旅游业高得多。从宁夏旅游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硬件、软件欠账都非常突出,急需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现阶段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经济总量偏小。总体而言,由于宁夏地域小,经济欠发达,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和全国差距较大,旅游经济总量和全国、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差距更是突出,带动作用明显不强。2016年,全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6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3.6%。而宁夏去年接待游客仅有2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和30.2%,虽然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收入低,接待游客少,旅游经济的总量还是偏小。游客在宁消费仅1000元/人,且消费结构不合理,来宁游客消费比例长途交通占15.69%、住宿占26.39%、门票12.54%、购物14.62%、餐饮16.18%、娱乐9.91%、其它2.17%,从中可以看出游客主要消费要住宿和交通费上,娱乐、购物占比少,吃、住、行、游、乐、购六要素的消费不平衡。2017年,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发展计划力争收入突破5万亿,国内游客48亿人、入境游客2.65亿人。而宁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2017年目标,收入为240亿元,仅占全国的0.0048%,接待全车游管路2380万人,仅占全国的0.0049%。


2.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发展“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宁夏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交通、住宿、旅游集散、休闲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管理跟不上,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弱,导致节假日尤其“黄金周”期间,主要景区人满为患,经常发生大面积、长时间拥堵、游客“扎堆”无法快速疏散等现象。旅游公交不能通达多数景区,更多的散客根本没有顺利进入景区的交通渠道,旅客中转成本高、效率低。无论城市宾馆、景区酒店还是农家乐等,从床位总量、食宿档次到服务水平,总体接待能力严重不足,区内一些著名传统景区如沙坡头、沙湖等,一到旅游旺季仍然“一床难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滞后一直是我区旅游业存在的短板,无法对广大游客提供全方位信息、导引、分流等基本的公共服务。


3.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不畅。旅游资源“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域分割”现象交织并存,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管理,各自为政、九龙治水,行政化、碎片化特征非常突出,集中度低,整合难度大。目前全区五大市普遍存在这些障碍。比较突出的如:沙湖旅游景区、沙坡头旅游经济试验开发区管委会管理体制问题、黄河楼等大型景点管理经营权限问题等等,亟需从自治区层面予以协调解决。同时,各地盲目建设,同质化项目较多、集群化项目较少,产业融合度很低,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城市产业、文化产业衔接不紧,产业链条短,“旅游业+”的新格局尚未形成,旅游资源优势无法转化成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


4.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宁夏大型著名景区大都属于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亟待政策创新和综合协调。沙坡头旅游新镇、腾格里沙漠湿地等项目都在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域内,受到水源地、环保红线等政策限制,部分基础设施无法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凸显。六盘山景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以及青铜峡鸟岛等由于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控制,一些精品自然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景区强大市场潜力无法释放。


5.旅游人才严重短缺。截止2017年3月,宁夏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万人,导游只有3186名,远远不能满足全域旅游发展的需求。宁夏没有一所独立建制的旅游高等院校,仅在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两所综合性高校和5所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旅游相关专业。宁夏旅游学校作为宁夏唯一的全日制旅游中专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配套设施短缺,远远不能满足我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旅游资源评价、规划开发、产品设计、高级导游等专业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6.旅游发展环境尚待优化。在政策环境方面,已有的一系列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全域旅游的全新要求,涉及旅游业的土地、税收、交通、引客入宁等政策亟需加快更新,出台配套、优惠、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在服务环境方面,从政府部门到旅游企业,服务手段还不够规范,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政府各相关部门协同支持的合力还不够强大,整体服务效率还不够高、服务质量还不够好。在社会环境方面,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旅游项目的氛围不够深厚,旅游宣传促销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全民参与、支持、宣传旅游的热情不高。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旅游企业总量较少、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大部分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区121家旅行社,尚无一家进入国内百强。旅游产品和服务处于低端水平,观光型旅游产品占主导地位,体验型、休闲型、健康型等产品缺乏,“半年闲、留客难、购物难、娱乐少”等仍是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


7、旅游产品的借给侧改革迫在眉捷。在加快旅游精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宁夏旅游在旅游产品的丰富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来宁游客的消费结构上看,购物仅占旅游消费的14.62%。新的经济条件下,全国人民有钱也有闲,对于旅游来说甚至是多数人的重要活动之一,对于新物质的渴望是人之常情,但无物可购确实也是宁夏旅游的致命伤。大部分景点纪念品、生活用品、地方特色商品,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新意,没有从深层次研究游客的需要,甚至不研究,不考察市场,凭老经验做事,凭老资本经营,旅游产品没有新意、创意,周边服务的饮食、商品没有太多的变化,从固原到石嘴山都主打牛、羊肉,对宁夏小吃的挖掘不到位,对全国小吃的引进不及时,有的游客认为,饮食结构也比较单一,来宁夏就是来看看沙漠、看看戈壁,对旅游消费的欲望不强烈。


8、全域旅游的系统宣传还不到位。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说旅游是“一业兴、百业旺”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幸福产业。近年来,宁夏也通过旅游推介会、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广告宣传,举办中阿经济博览会等方式把宁夏旅游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但总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宁夏是全国全域旅游第二个示范区,这是个重要机遇,但由于旅游还存在条块管理、地界分割、区域宣传等情况,宣传效果还不到位。


六、推进宁夏 “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旅游是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指标,关乎人民生活质量,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产业。2016年7月,习总书记来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这为旅游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新时期,宁夏在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中,要突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业结构布局,丰富拓展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统筹发展,做到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不断推进“全域旅游”深入推进。


(一)强化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1.科学编制相关规划。抓好“全域旅游”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要以宁夏“多规合一”国家试点为契机,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把宁夏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系统规划,找准主要特色、发展定位、目标和方向、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主要举措,将全域旅游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推进“多规合一”,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为全区旅游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好顶层设计。


2.切实推动融合发展。要深入挖掘宁夏民族区域特色优势,找准旅游与相关领域的融合点,引导推动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引导开发具有宁夏特色、宁夏文化、宁夏味道的文化产品;推动旅游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田园观光、休养农庄、采摘篱园、乡村酒店、五色梯田、养生山吧、生态渔村、山水人家、回族家访、葡萄酒庄等形式推动旅游与农业融合,通过开发森林探险、避暑等形式,实现旅游与林业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与新生活方式融合;要创新旅游线路产品,广泛开展旅游创客行动,鼓励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开发新线路、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与大数据产业融合。


3.认真落实已有方案。落实好《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6--2018)》,按照“一核、两带、三廊、七板块”的布局要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全域性再配置,统筹编制道路交通、农林水利、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规划,不断优化旅游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资源投向。


(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条件


1.科学测算评估。吸取近年来澳门等地旅游业遭遇基础设施“严重超载”问题的教训,全面评估,科学预测宁夏推进全域旅游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基本需求,制定量化标准,建立完善的测算评价体系。


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将旅游厕所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一布局,加大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历史文化名村、乡村旅游点、交通集散点、加油站、休闲农庄、超市商场等旅游节点的厕所建设力度。重点抓好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购物点、中转休息场所等,不断优化旅游环境。要认真研究全域旅游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既不能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又要充分考虑旅游旺季游客暴增带来的供给不足,要按照适当超前、略有宽余的原则建设基础设施。


3.实施旅游交通畅通工程。推进以加密航班为主的空中交通和以高铁为重点的铁路交通建设,加快解决重点景区之间、景区和城市、乡村旅游点之间存在断头路、难行路、回头路问题,打通和改善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线,重点构建适合旅游自驾出行的旅游环线,完善自驾车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在交通枢纽、游客集散中心、主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地之间开通旅游公交专线、旅游直通车,有效解决“大交通”与“小交通”的衔接问题。


4.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要利用“互联网+旅游”技术,实现旅游业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重点建设一批智慧旅游企业、景区和城市。促进电子预定、电子支付、网络营销等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一批以旅游为主营业务的电子商务企业。要借助互联网+旅游技术,进一步加大宁夏全域旅游宣传力度,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系统介绍全区情况,既要提升旅游品质,又要提高宁夏在国际、国内知名度。要彻底打破地域界限,把全区57个A级以上景点打包捆绑宣传,还要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潜力,对一些历史传说、典故加以整理,让景点有美景、有文化、有故事、有传说,让游客印象更加深刻、旅游更加生动。


(三)优化政策支持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加大相关领域支持力度。要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创新政策机制。在土地政策方面,适度增加年度旅游发展用地指标,确保旅游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积极探索农家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调整、平衡机制。在税收政策方面,要强化对旅游企业符合西部大开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标准、新办小微企业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入企和落实兑现。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行社凭合法票据作为报销依据。


2.提升“十百千万”工程质量。按照自治区“十百千万”工程的安排部署,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稳步培育大众化的旅游消费产品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旅游市场主体,不断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3.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创建一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旅游服务知名品牌。加强旅游交通、餐饮食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督检查,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安全应急救援技能培训,确保旅游安全。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秩序综合评价和督查督办制度、服务等级退出制度、旅游目的地警示制度、游客满意度调查和反馈制度。重点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重点打击“黑客、黑导、黑车”等行为,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去年8月,宁夏第一支旅游警察大队在泾源县公安成立,这是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建立的每支旅游警察大队,对于打击和震慑全域旅游中哄抬物价、天价宰客、超低门票、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有了坚强的保障,通过泾源县旅游警察大队的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步在全区推广旅游警察保障机制,从而保证旅游治安环境的安全。


(四)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考评机制


1.创新旅游综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自治区旅游发展委、自治区旅游发展集团运行的体制机制,及时总结面临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强化相关部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管理、服务功能合力。建立健全旅游发展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将全域旅游发展列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绩效考核,加强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督查力度。建议由自治区旅游发展委牵头,对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较大困难的沙坡头管委会、沙湖景区、青铜峡鸟岛、黄河楼等景区景点进行深入调研,按照全区一盘棋的要求,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2.探索创新旅游运行及管理模式。加快探索建立沙坡头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中卫市旅游局和迎水桥镇政府“三位一体”整合发展的运行模式,带动解决全区旅游业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借鉴海南等地加强旅游市场执法体制改革的经验,积极探索设立旅游警察分局等模式。进一步创新旅游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支持旅游企业通过发债等方式直接融资,通过收费权、经营权抵押等方式融资筹资,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大型旅游项目。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1.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必须规划先行。我区要积极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编制全区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旅游业人才储备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加强旅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导游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2.加大旅游从业队伍培养力度。加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把旅游人才培养纳入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把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各类旅游人才在区内外的交流学习、培训,加快引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景区规划、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紧缺专门人才,纳入专项扶持范围。注重旅游管理团队引进,采取委托管理、经营承包等方式,引进知名品牌经营管理公司,提升我区景区景点的旅游管理水平。


3.加强旅游人才教育。办好旅游教育,支持区内高校根据实际增设旅游专业,开设旅游课程,培养更多旅游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对接,实行订单式培养。支持宁夏旅游学校改进办学条件,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争取尽快升级为旅游学院。成立宁夏旅游研究院,建立宁夏旅游智库、全区旅游专业人才信息库及网上旅游人才市场。


(六)深入研发旅游精品,努力实现旅游六要素的平衡发展


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旅游市场总规模要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入总额要达到2万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建成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确定了2017年、2018年与丹麦、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尼泊尔等国进行旅游高层对话,打造旅游年,以推动正在兴起的大人旅游新时代。对于宁夏而言,这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大发展机遇。


1、努力争取国家旅游局的支持。宁夏经济总量较小,旅游收益更是微不足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2016年,宁夏安排7.92亿元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其中,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3.22亿元。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宁夏还要继续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投入,打造精品景点、精品线路、精品环境,还要寻求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在经费上保障、在项目上创新、在服务上提质,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完善工程,启动西夏陵、贺兰山岩画等5A级景区创造工作;继续推进“厕所革命”,保证游客的正常生理需求,进一步营造方便、周到的服务宁夏特色;通过互联网+放游工程,在加强系统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微信、微博、头条等发布宁夏旅游品牌,提升宁夏旅游知名度。


2、创新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具有宁夏特色的旅游产品。对于一些景区无物可购的感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要从供给侧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旅游产品开发,特别是旅客购物的需求,是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营、民营的旅游景区、景点创造自己的品牌,努力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做出宁夏特色,既是对景区的宣传,也是游客的记忆。比如,镇北堡影视城,可以将近年来在此影视城拍摄的电视、电视剧结集出版,对外来的游客肯定会有一定的吸引力,毕竟,游客到了影视城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电影、电视中经过的加工的场地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再比如,贺兰山岩画,可以把发现的所有岩画出版画册,并加以说明或者附以传说,这样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既让人长了知识,也增加了旅游收入。


3、努力实现旅游六要素的平衡发展。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乐、购”已经多年的旅游发展,衍生出新的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宁夏具备大漠的精犷、高山的雄浑、江南的隽秀、黄河的豪迈、历史的积淀、民族的风情,独特的气候条件,既有江南水乡的风韵,又有西北戈壁的胸怀;既有原始森林的养吧,又有民族特色的风情,既有高山峻岭的奇特,又有黄河滔滔的美景。宁夏具备这样独特的地域禀赋,要结合传统和新的六要素,打造符合宁夏实际的精品旅游产品,努力实现六要素的平衡发展,在餐饮服务、购物产品、精品景区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还在继续克服气候条件的原因,防止旅游“半年闲”,夏季在自然风光上挖潜力、冬季在冰雪体验上下功夫,切实发挥实现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全区旅游推进一个新高度,让游客留连往返,把宁夏建品牌国际旅游目的地。


(七)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全域旅游”新平台


1.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旅游景区联盟、丝绸之路旅游联盟、长城旅游联盟、黄河旅游联盟等区域合作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机制,深化与丝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旅游合作,加强与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系列旅游项目,增强旅游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带动我区旅游业深入发展。


2.全面扩大旅游开放。通过各类推介会、考察、洽谈等方式,不断扩大宁夏旅游的品牌,加大宁夏与美国、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旅游方面的合作,不断拓展客源,,提高宁夏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准则,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重点引进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管理服务机构,推动宁夏“全域旅游”发展。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7 16:00 , Processed in 0.13302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