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党建材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20大精神宣讲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7 10:3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20大精神宣讲稿)




刚才雷书记介绍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是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20大报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讲一下党的二十报告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


习总书记在党的20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自诞生起就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化使这一联系千百倍地拓展和深化。西方现代化模式下,资本对利润无止境追逐,导致对自然无节制索取,在创造了极为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环境创伤。西方国家因化学、冶炼、汽车等工业兴起和发展,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频频发生,比利时马斯河、英国伦敦、美国哆啦诺等烟雾事件,导致数十人甚至数千人死亡,以及其惨烈的代价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是我国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宜居程度较高的土地面积只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9%;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油气、铁、铜等大宗矿产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依存度高;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近一半木材依赖进口。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摒弃西方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代化老路,努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为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纳入三大攻坚战,把美丽中国纳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全党全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今年1至11月份,全国法院受理生态环境资源审判案2万余件,从近五年来,县人民法院受理生态环境资源审判案件98件。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新时代生态环境资源审判理念,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保护生态多样性,办理了刑事 27 件 30 人,民事案件 54  件,行政案件17 件。


党的20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等路径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今天我们参观及刚才雷书记的介绍及我院案件办理来看,东坑镇特别是深垟村在县委和东坑镇党委政府领导和村干部的努力下,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破坏生态环境案件少、生态系统曾多样性,碳达峰碳中和稳妥推进。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需要我们部门、党委政府、在坐党员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今天县法院、生态环保局、镇政府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建立服务保障生态产品实现协作机制、挂牌“生态产品实现机制司法服务站”,开展法律咨询,以助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具体行动贯彻落实党的20大精神。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12 06:59 , Processed in 0.10597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