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得体会] 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汇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3 22:0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


在“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背景下,农业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更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向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制度。通过政策、资金等举措,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同时积极探索技术转让与合作的新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孵化园区,加快农业科技转化。


优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通过示范榜样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培育现代农民;招聘农业科技人才进入相关企业和种植户,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等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模式,利用多样化手段加快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


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效果反馈。通过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渠道做好科技应用主体对于农业科技应用效果的意见获取与反馈,为后续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参考;完善农业技术评估、人才认证、农产品认证等相关农业技术中介服务组织,降低技术推广中的风险。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2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生机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部分,提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加强中心镇市政、服务设施建设;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部分,提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


为什么要聚焦县域范围发展富民产业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由于先天制度鸿沟和现实差距,现代要素很难在大城市和乡村之间实现双向自由流动,县域范围内的等级产权制度约束和桎梏小、门槛低,县域范围的城乡融合便成为破题的关键,具有操作空间和落地路径,县城和建制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载体和支点。人、财、物等要素在县域范围内率先双向自由流动起来,县域范围内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并实现高质量发展,乡村的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等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实现减量增流。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的高峰,城镇化率预计提高到70%,农村人口仍有4.5亿。农民进城需要破除农民离得开、留得住的制度壁垒;农民不能都进城,更不能都进大城市,推进县域范围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必由路径。赋予县城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当前阶段城乡融合以县域范围内为重点,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城乡融合会打破县域范围,现代要素在更大空间流动并优化配置,城乡融合也就在更为广阔的区域间发生,户籍、土地、财政金融、农村集体产权等政策也会随之不断优化。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差异大,不同区域和不同梯度的城乡融合发展有不同的特征和类型,其融合发展模式与政策着力点应分类,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在城市群实行都市圈范围内从城市到乡村的城乡融合;在大城市实行市区与郊区的空间融合、要素再配置与产业再分工,促进城乡连续体的建设;在县域实行县城与延伸区的融合以及重点乡镇和部分村庄的城乡融合的节点建设。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3 


 该文件是党的20大后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全面贯彻党的20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和前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相比,全文9个部分33条内容围绕“强底线、促振兴、强保障”这一主题展开,既反映了政策的继承性,也体现了新动向。


文件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继续强调确保高价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强调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文件的新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战略层次,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中的地位与重要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的20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二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多在政策的细节上展开。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强调深入推进大豆油料产能的提升工程,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加快现代农村服务业发展,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


三是再次关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强国建设最终的目标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民增收的三个渠道。特别是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方面,强调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


四是在政策保障方面,强调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强调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4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文件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习总书记也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作为经济领域科研工作者,高度认同习总书记的观点与党中央的政策部署。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角度继续展开深入研究。


从宏观层面看,粮食的总量安全是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不能单纯牺牲主产区的发展利益。在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省际之间“粮食安全”的交易与补偿机制,可借鉴碳排放、碳汇交易市场的理念,思考构建“粮汇”(注意,不是指粮食贸易本身)的省内、省际交易市场,使得市场与政府在粮食安全保障中同时发挥作用。


从微观生产者层面看,需要考虑增产、提质、增效、增收、绿色发展的多重驱动机制问题。粮食总量,是播种面积与单产的乘积,因此稳面积、提单产都很重要。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面积与单产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问题,面积与单产之间也存在因果互动关系。片面追求单产可能引起播种面积的减少,而以质量与效率为抓手提升总效益,却可能长期保障粮食总量安全。如果对面积与单产的互动关系认知不清,不能很好的把握增产、提质、增效、增收、绿色发展的多重关系,简单依赖粮食补贴对生产者进行激励,则可能不能达到理想的政策效果,反而持续逐步加重财政负担。


总之,在宏观与微观方面,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同时发力,需要兼顾效率与效益,让生产者种粮挣钱得利,才能长久保障中国消费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5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第一条,提出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系列措施,这是大食物观从提出到落地的进一步举措。


当前,面对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面对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约束、面对气候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冲击,如何保障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食物可持续供应等难度不断加大。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从法律层面确保粮食的数量供应;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则有助于确保大食物观下消费者对食物的多元化需求,也有助于大资源观下食物生产中对资源环境的高效综合利用。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食物系统的转型,离不开科技进步,也离不开组织创新。食物系统转型面向更多丰富的食物类型,需要加快苜蓿等草业发展、青贮饲料发展、林下种养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等。


营养健康导向的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人造肉等科技创新,有助于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草畜联营”、“稻麦连种”等各种复合经营模式、循环农业等组织创新,提高了食物生产系统的资源综合利用率。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四篇(1)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从南国沃野到中原粮仓,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开展春管春耕,广袤乡村不负春光、充满希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的一年我们要奋跃而上、铆足干劲,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守好“三农”基本盘,定能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获得感越来越强的好日子,让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乡村振兴在大道上迈步向前。


习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x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更是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企等多重不利因素,粮食产量达到x亿斤、增产x亿斤,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丝毫不能放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全面部署,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x万亿斤以上这个目标,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通过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等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油菜,支持木本油料发展,继续扩大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继续完善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统筹抓好肉蛋奶、果菜鱼等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努力做到量足价稳质优。


第二,努力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在x万亿斤这个高平台上,粮食产能越往上走难度越大。必须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守x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推动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补上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短板。


第三,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大的概念上说,肉、禽、蛋、奶、渔、菜、果、菌、茶都是食物,与粮食互相补充,有的还相互替代。要树立大食物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通过现代化设施、工厂化种养破除耕地资源限制,更多走集约化生产的路子。


第四,强化政策和机制保障。必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才安全。要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同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让主产区不吃亏、多打粮。要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主体责任,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各尽其责,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2)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只有建好农业生产之身、扬好农村治理之帆、把好农民致富之舵,全速前进,推动“乡村振兴”巨轮驶向“共同富裕”彼岸。


一、建好农业生产之身


农业兴则基础牢,仓廪实则天下安。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已容不得半点马虎。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只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中国饭碗”才能端得更稳。要千方百计守好耕地红线,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发展保护性耕作。要坚持藏粮于地,培养农民会用地更能养地意识,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放松,不断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要坚持藏粮于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大对生物多样性和种业科技的研究,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农业新品种,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二、扬好乡村治理之帆


农村稳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核心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强基础补短板、建机制促提升为抓手,大力推行基层组织网络化,以“村民小组+村党组织+驻村工作队”的方式,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治理“塑形”。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坚决杜绝未批先建、违法排污、垃圾成山等现象的出现,开发好、保护好农村旅游资源,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水平转化。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治理“铸魂”。既要致力于保护好乡村固有的、良好的文化习俗,也要通过不同形式来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时代农村习俗,为乡村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和内生动力。


三、把好农民致富之舵


农民富则国富,农民强则国强。农民致富的根本在于切实维护和发展农民的权益,在于不断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发展。维护农民权益,就是要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培育主人翁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素质全面发展,就是保障好农民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权利,既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也要通过开展各类农技培训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推广“支部+种养大户+农户”的模式,组织大户从技术、资源、信息等方面对有致富愿望的农户实施针对性地帮扶,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先富带后富,合力驶好“乡村振兴”的巍巍巨轮。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日前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兔年春节后,亿万百姓收到的第一个大礼包,让人倍感鼓舞。


一号文件连续二十年聚焦“三农”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崭新的中央一号文件,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要读懂农业规划,推动绿色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十四五”期间,我国乡村振兴的稳定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了“绿色景观带”,复苏了河湖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乡村的重要名片。党的20大开局之年,稳产保供、加强基建、绿色发展成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旋律。新的规划孕育新的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遵循的“兴旺发达”之道。


二要读懂多元发展,加快农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却不限于农业。于农业,要将绿色产业置于主要地位,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推进水肥一体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形成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新格局。于非农业,要利用乡村的区位优势,发展农旅融合发展,以“数商兴农”带动当地发展,学习利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以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将当地品种优、品质佳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将当地民俗文化传播出去,打造农村发展新格局,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三要读体制机制之“新”,推动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壮大人才队伍才能更好保障政策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等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留在乡村、建设乡村,让乡村振兴事业后继有人。同时完善政策保障,鼓励年轻人留在乡村,鼓励他们创新思路,多提好点子、好想法,为乡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中央一号文件内容丰富,涉及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要让文件内容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每一位基层干部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一号文件之“新”,助推乡村发展之“兴”。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4)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新春伊始,“一号文件”和春天一同如约而至。这是党的20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中央一号文件,谱写乡村振兴蓝图,强调“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九方面部署,第一项任务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这是去年的经验,更是今年的方向。回首2022,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三农”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赢得了主动权。而展望2023,把“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x万亿斤以上”的大目标化成小目标,不仅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还必须努力保障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增产、止损两手抓,同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才能守护好“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此前,党的20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到底强在哪?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答案——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要想做到这五条,底线要求是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在此基础上还要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农业强国,强国农业,这是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当前,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才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造福农民,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需要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富“口袋”,要依靠促就业、增技能、搞改革实现。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亿万农民群众扎扎实实获得财产收益、共享改革成果,就能更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富“脑袋”,则需要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让大家关心关注的“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情况得以有效治理,真正移风易俗,让乡村稳定安宁、宜居宜业更和美,让农民心有归属、幸福指数节节高。


先进制造业强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大精神,紧紧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根据《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围绕“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聚力实施产业赋能,以更大力度转调优化低效产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全力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生态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保持在3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降低17.5%左右,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赋能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提升


1.实施创新平台扩量提升工程,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建立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图谱”,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等方式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突破一批重要基础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面向制造业基础性、前沿性领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市级及以上创新载体,推动创新资源整合集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加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力度,完善政府首购首用、保险补偿等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力争到2025年,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4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分工负责)


2.实施产业“强基”、“突破”工程,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在传统产业实施“强基工程”,聚焦化工、机械、建材、纺织、轻工、陶琉等优势产业,纵深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持续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深入推动炼化、水泥、轮胎、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争创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在新兴产业实施“突破工程”,聚焦储能、新能源汽车、光伏、智能机器人、氢能等领域,深化新经济“沃土”行动,打造新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新产业发展生态。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新能源、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产业算力、环保产业等领域,着力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分工负责)


3.实施“四链”融合工程,塑强产业人才队伍。引导“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统筹推进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淄博英才计划”人选培育推选力度,加快培育集聚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加速推动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积极推广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和青年企业家“导师制”,推动参与省级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二)实施数智赋能行动,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4.实施新基建建设工程,构建现代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规模化部署应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确定性网络建设应用。推动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加强数据安全分类分级保护,指导企业落实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制造业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分工负责)


5.实施“工赋淄博”行动,深化数字赋能增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强第三方服务商队伍,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转型改造全覆盖。积极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重点行业融合应用工业互联网。加快智能制造提质升级,组织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应用工业互联网的比例达到45%左右,“两化融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到2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分工负责)


6.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优化提升数字产业。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做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推动集成电路、智能微系统、智能传感器、功率半导体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MEMS传感器创新中心。扩容提质高端软件产业,力争累计培育10家左右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打造10个左右鲁版软件名品。着力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分工负责)


(三)实施绿色制造行动,支持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7.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着眼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大力开发具有节能、环保、无害化、高可靠性、长寿命、可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提高绿色产品供给质量。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推动企业加快低效设备淘汰与高效设备替代,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力争到2025年,建成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90家左右,开发绿色设计产品50种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分工负责)


8.实施“碳均论英雄”,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加强“三线一单”实施应用,认真落实“四个区分”、“五个减量替代”要求,对“两高”行业进行清单化跟踪监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落实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分步骤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细化有色金属、建材、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具体方案,加快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环利用等领域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工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扩大制造业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推动企业应用节水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强高耗水企业节水监督检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推动绿色建材应用,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分工负责)


9.实施“亩均论英雄”,提高单位产出效益。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动态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强分级、分区域、分行业评价,推动覆盖所有应参评企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引导低端低质低效企业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


(四)实施价值提升行动,鼓励制造业服务化延伸


10.实施工业设计引领工程,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服务投入,延伸开展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信息增值与智能服务等专业化、高端化、智能化服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加强工业设计平台建设,发展平台化、虚拟化设计工具,开展工业设计“1+1伙伴计划”、“工业设计进百企”等活动,在主城区打造工业设计聚集中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分工负责)


11.实施服务业提质工程,发展高端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总集成总承包、生产性金融服务等。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机构,推动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扎实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开发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教育科普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心分工负责)


12.实施“淄博制造”品牌提升工程,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建立先进标准培育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强产业基础标准研发,积极培育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指导企业申报省级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参与省工业品牌宣传推广。深入落实“好品山东”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提档升级传统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更多淄博制造产品融入双循环、开拓新市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分工负责)


(五)实施产业体系建设行动,促进制造业生态化集聚


13.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深入实施企业跨越发展计划,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快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计划。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大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以上、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20家左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14.实施产业链延展工程,全力做强产业链条。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绘制产业链图谱,有针对性地沿链补链强链。实施精准招商,将各类招商资源汇聚到承载产业链的主导区县或重要关联区县。引导“链主”建立行业协会、产业链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协作机制,最大程度凝聚产业链相关企业。鼓励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力争到2025年,培育2条过千亿元、15条过百亿元产业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分工负责)


15.实施产业集约集聚工程,打造产业发展竞争新优势。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化区域间重大战略对接合作,推动建设产业合作园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支持产业园区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雁阵形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分工负责)


16.实施融通发展保障工程,畅通产业经济循环。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全面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发挥淄博综合保税区、中国(淄博)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作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经济外向度。深入实施外贸主体成长计划,加快转变外贸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式,扩大服务贸易出口规模。深化对外经贸交流,拓展外商招引渠道,提高使用外资质量。实施本土跨国公司培育行动计划,鼓励开展多元对外投资,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实施全市招商引资倍增计划,持续提升项目招引和落地服务品牌。加强产业联盟建设,运用市场化机制集聚资源,深化行业交流合作,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先进制造业强市工作推进机制,市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区县要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作为长期发展目标,主要负责同志要靠上研究部署,带头推进落实,精细制定任务书、路线图,着力形成长短结合、滚动推进的目标体系,进一步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单位分工负责)


(二)营造良好环境。持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在产权保护、投资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强化法治保障。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对制造业利用外资支持力度,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创新优化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做实做细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平台作用,支持企业参与产业政策制定修订,畅通规范化参与渠道和机制。加强新闻宣传和专题培训,努力营造重视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司法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分工负责)


(三)保障要素供给。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用地、能耗、煤耗等指标更多向先进制造业倾斜。优化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优先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所需指标。优化能源保障,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提高成品油应急保供能力,保障电煤供需平衡。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推动数据交易、数据(产品)登记等工作。探索统筹推进铁水、公铁等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发展,探索“一单制”试点,畅通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大数据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心分工负责)


(四)强化财税金融支持。贯彻落实国家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实施新一轮信贷扩容计划,深入开展资本市场突破行动,做强淄博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规范发展地方金融组织,提升金融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构建精准培育、规范提升、资源链接为一体的金融服务矩阵和基金赋能、投资联动、股权债权相结合的融资生态体系,带动社会资本对先进制造业加大投资。(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市税务局、淄博银保监分局分工负责)


(五)严格安全管理。深入落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要求,指导督促制造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引导作用,促进重点行业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改造投入,采用先进工艺装备降低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局分工负责)


某区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XX市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我区数字乡村建设,扎实做好数字乡村全国试点,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省委数字化改革要求,充分把握XX打造“数智XX·宜居天堂”的战略机遇,立足XX自身特色,加快构建“天目云农”一张网。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全力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推进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继续保持XX区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奋力把XX区数字乡村打造成为浙江省“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成为推动XX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二、建设目标


到2022年,高标准通过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考核验收,培育数字乡村样板镇(村)10个,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乡镇和村落景区5G信号全覆盖;实施数字镇村整建制示范,乡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产业数字化改造逐步推进,全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基层治理四平台”更加完善,农村地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逐渐形成。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加快普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掌上办”,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社会救助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向乡村广泛延伸。


到2025年,培育数字乡村样板镇(村)50个以上,“天目云农”一张网全面建成。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流通、行业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核心业务应用全面推广,数字技术应用全面覆盖规模生产经营主体,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电子商务专业村达到40个,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超60亿元。乡村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政府运行、公共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更加广泛,形成具有XX特色的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数字化发展模式,实现“三农”数据“全面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应用“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为农服务“上下联动、实时高效”,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持续在全省领跑、全国领先。


三、框架布局


按照数字乡村集成创新、整体智治示范建设目标要求,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大发展目标,运用系统集成理念和数字技术,构建XX数字乡村“135N”(一张网、三个平台、五大示范区、N个特色应用)的建设体系。


1.构建“天目云农”数字乡村一张网。基于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通过标准化的资源要素管理,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乡村要素资源进行规范、整合、叠加,并以数字经济、数字服务、数字治理三大模块为集成的数字乡村一张网形式,直观、形象、动态地进行展示、决策分析与应用。


2.打造“天目云农”三大平台。打造助力产业提能的数字经济平台、促进服务提质的数字服务平台和推动治理提效的数字治理平台。聚焦“融合”,助力产业提能。突出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山核桃、天目雷笋、生态畜牧等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智治”,推动治理提效。围绕社会综治、村庄管理等基层治理难点,开展农户行为信用评价,利用物理模型、物联感知等技术,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聚焦“延伸”,促进服务提质。在政务服务、公共安全、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数字化先行先试,推动公共服务功能向乡村延伸。


3.创建五个集成创新示范区。根据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的原则,优先创建青山湖 “城乡融合”全域治理集成创新示范区、高虹镇“XX秘境”数字景区集成创新示范区、XX源镇天目雷笋“产业融合”集成创新示范区、於潜“耕织云图”数字田园集成创新示范区、昌化镇“未来乡村”示范区。


4.推广创新N个特色应用。结合XX区数字乡村特色应用基础,重点集成推广“数字文旅”“微法庭”“农民建房一件事”等成熟应用。创新“天目红盟”“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清廉乡村”“智慧气象精准报”“地质灾害精密防治”等特色应用。


四、重点任务


立足产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在线化、应用便捷化,重点推进乡村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数据资源体系构建、乡村产业数字转型、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完善、数字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通过打造数字乡村样板镇(村),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为未来乡村建设夯实基础。


1.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农村网络普及覆盖与升级换代。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推动5G网络与泛在感知、万物互联等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扩大农业农村场景应用。实施农业农村智能装备提升工程,推广新型智能终端使用,有效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全周期动态智能感知水平,推动乡村水利、公路、电力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网信办、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通信运营商,各有关镇街](列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数据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工程,充分利用“天目云农”平台加快实现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农村集体资产数据、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等部门条块数据的融合,提升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实时在线率、数据实时流动性和互联性,充分发挥全区统一支撑体系优势,有效实现系统接口和数据向乡镇延伸,推动科学决策和高效执行;大力推进数字乡村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乡村数据采集、深度挖掘、关联分析、研判评价能力,为创新应用提供支撑;全面对接省市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和共享、开放,构建完善乡村数据资源体系。[责任单位:区数据资源局、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网信办、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各相关镇街]


3.乡村产业数字转型。围绕XX山核桃、天目雷笋等主导产业,实施乡村产业数字化应用示范工程,集中要素培育,推进数字技术、装备与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示范园区;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数字乡村新业态,建设网上农博,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服务业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加快推进图像识别、区块链、北斗定位、遥感等数字技术在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监督、动植物防疫和“肥药两制”、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的应用,搭建数字化监测网络,运用农产品检测、农产品合格证应用、农资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低收入农户等大数据分析,提升绿色农产品生产、乡村自然资源、人居环境、农村住房、低收入农户增收等领域数字化管理和综合服务应用。[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规划与自然资源分局、区文广旅游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气象局、区市场监管局,各有关镇街]


4.数字治理体系完善。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基层治理,按照“整体智治”理念,持续推进“青和翼”全域智治中心建设、XX源指南村一户一码、农户行为信用评价、线上村务、微法庭、“防灾天目”、集体“三资”监管、碳中和示范等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立体感知体系,实现乡村人、房、企、事等基本元素一屏感知,围绕基层党建、小微权力运行、三资管理、应急管控、防灾减灾等重点,开发实用、好用的数字治理应用场景;加速推进城市大脑数字乡村治理驾驶舱与“基层治理四平台”的融合建设,乡镇驾驶舱重在抓处置、强实战,村级驾驶舱重点强化提升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现场处置的能力,健全乡村服务管理支撑体系;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多方位切入,健全乡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测体系。[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委组织部、区数据资源局、区纪委(监委)、区应急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气象局、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各有关镇街]


5.数字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加快推进完善区级统筹、各级分管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数字社会综合应用要求,以便捷乡村服务为目标,打造乡村服务丰富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农民建房一件事”等农业农村“一件事”办理服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大业务下沉、移动办理力度,推进政务服务一体机乡村基层全覆盖,全面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深化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优化提升乡村信息服务窗口,推动农业农村特色服务入驻,加快数字农合联建设,促进城乡资源有效衔接和顺畅流动;大力推广新型智能服务终端应用,加快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字文旅、数字养老、数字就业、数字交通、数字农证贷等服务直达乡村,基本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促进乡村普惠服务数字化全方位普及,提升广大农民群众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数据资源局、区审管办、规划与自然资源分局、区住建局、区卫健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气象局、区供销社、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各有关镇街]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统筹协调体制机制。将数字乡村纳入乡村振兴总体部署,由区委、区政府牵头,组建XX区数字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健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做好区级数字乡村发展建设整体规划设计,集中力量研究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督促落实各项任务,加大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合力。[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2.强化资金保障,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数字乡村示范建设;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数字乡村建设。区财政局等牵头部门要统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等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乡村建设项目,重点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可复制推广的镇街、村级数字乡村建设样板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资金扶持。[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经信局,各镇街]


3.建设人才队伍,营造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实施“两进两回”行动,推进信息化人才下乡进村,普及数字农业农村相关知识,健全民众的数字心智,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加强与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交流合作,构建数字乡村智库,为全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4.完善制度规范,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深入贯彻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等级测评、安全建设和检查等基础工作;建立实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有效落实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供应链安全、数据安全、应急处置等重点安全保护措施;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基本形成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网络安全保护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责任单位:区网信办、区公安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5.强化示范带动,营造数字乡村建设氛围。围绕数字乡村国家试点建设、乡村经济发展能级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模式创新、公共服务数字赋能等,开展数字样板镇(村)、数字示范基地(园区)、农村电商品牌等培育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加强宣传推广,调动各方力量,形成良好发展氛围。[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6.深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XX区数字乡村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分解量化各项目标任务,并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按时保质保量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深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督查和考核机制,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纳入至相关工作考核中,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一街一乡一特色之人力社保局“接诉即办”经验做法


问题


区人力社保局作为民生部门,近年来群众诉求量位居全区第二,具有体量大、诉求类型多的特征。在此情况下,如何提前发现并化解问题,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区人力社保局一直思考和着力的重点。


2022年,区人力社保局全年共受理诉求61070件,同比下降17.47%,在区级考核中,自办件平均排名第20名,同比提高11名;综合成绩95.22分,同比提高12.51分;解决率、满意率为93.67%、95.46%,分别同比提高21.69、9.73个百分点,实现了案源大幅降低、成绩稳步提升的工作成效。而这一切主要源于区人力社保局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主动治理,聚焦源头化解,探索深挖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今天我们邀请区人力社保局谈一谈具体的经验做法。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高位统筹推动


一是党建引领。确立党建引领中心地位,将接诉即办工作作为“置顶工程”,列入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将党建工作与接诉即办同谋划、共部署、齐推进,建立上行下效的领导重视体系,形成以解难题为荣的良性竞争氛围。


二是专题调度。局党委定期听取接诉即办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局领导对重点案件专题调度,深入综合执法队等诉求量大的部门现场调研、听取汇报,并对各部门提出具体要求,提升为民意识、压紧压实主体责任。针对重复诉求、每日优鲜、国美等群体性诉求进行专题调度,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对华夏幸福、雪乐山、家乐福、BOSS直聘、嗨学网等重点企业进行约谈、政策指导,用督促企业履行好自身社会责任的方式,从源头减少诉求量。


三是亲自办件。局领导班子全年查阅诉求5万余件,累计对日报、周报、重点案件、群体性诉求作出批示512条。各部门领导班子办理、调度、回复诉求共计3938件,一把手累计批示重点诉求673件。


(二)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调整接诉即办领导小组,根据市区工作要求及我局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职责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制定2022年接诉即办工作要点,通过梳理诉求变化趋势,确定全年工作方向,同时量化、细分为29个工作细项,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通过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有序完成全年各项重点工作。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日调度、周研判、月点评、年总结”的工作机制,加强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不断梳理、研判、实践、复盘,形成办件质量和考核成绩的螺旋式上升。完善预警机制,实时监测诉求变化,及时发现舆情隐患、群体性诉求,做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同时与承办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力争提前化解群众诉求,避免形成舆情风险。加强数据统计分析,聚焦案件办理结果、诉求集中主体、诉求量变化趋势等重点情况,加强分析研判、深挖问题症结、提出有效建议,进一步指导诉求办理,全年共发布接诉即办日报347期、周报44期,冬奥、疫情等专报179期。


三是制定工作预案。制定《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突发情况应急管理预案》提前部署应对,抽调6名工作人员成立应急小组,安排7名人员提前进入闭环,保障接诉即办工作正常开展。


四是加快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局政民互动平台功能,全年累计对平台升级改造11次,特别是疫情严重期间,开发居家办件功能,确保案件及时办理。开发建设接诉即办移动端,推进高位统筹调度,实现指尖办公办件,各级领导随时随地查阅诉求,工作人员移动办理诉求。经统计,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登录使用手机端月均近3000人次,平均每日登录使用97人次。


(三)深化主动治理,积极主动作为


一是提早入手。针对拖欠工资类诉求,建立信息共享和形势研判机制,实时接收风险隐患信息,联合开展摸排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情况,加强风险预判,实现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和处置突发情况。针对I Do、每日优鲜、国美等重点企业,在得知裁员隐患时,第一时间进行约谈。通过制定处置方案,提供政策指导,避免发生诉求大量增长的现象。持续推进与区法院、区工会的“融调解”工作机制,增强裁审一致性、凝聚协同治理合力。充分发挥新业态企业与重点行业调解组织的专业优势,针对企业或行业内部纠纷先行介入调解,即促进行业协调自律发展,又利用头部企业或行业的影响力与区域带动力,以点带面,有序传导劳动者理性维权、企业规范用工。全面落实基层调解补贴政策,目前已在XX区三里屯、望京等七个街乡启动试点工作,开展专业培训并引入调解工作的示范与指导,切实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的重心下沉。2022年拖欠工资类诉求解决率93.83%,同比提高20.69个百分点。


二是源头治理。针对退费类诉求,持续推进约谈、实地核查、联合执法、案件督办的办理模式,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综合监管模式,成立全市首家区级职业培训行业协会,签订自律公约,规范培训行为;印发《北京市XX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综合监管实施方案》,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监管体系,制定分类分级监管标准。将专技类培训机构探索纳入“先学后付”的新型资金监管范围,发放《监督管理告知书》,建立违规行为“负面清单”;推行《依法合规经营承诺书》,统一合同范本。同时按季度发布培训机构红黑榜,累计对153家培训机构企业情况进行了公布,进一步规范培训机构经营行为。退费类诉求量同比减少近50%。


三是优化流程。针对社会保险类诉求,力争与日常业务深度融合,通过梳理诉求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优化社保业务事项,精简材料,优化办理流程,对流程漏洞及时更正,推动“退休打包一件事”落地见效。探索建立社保稽核调解工作机制,对于不必立案、通过引导协商可以促成双方达成补缴意愿的,优先采取调解方式进行诉求处理。社会保险类诉求解决率91.78%,同比提高了23.67个百分点。


四是提质增效。针对网络招聘平台类诉求,组建政府合作专项小组,对企业诉求深入分析,提出具体办理要求,促进企业改革升级,优化处理流程,畅通平台投诉渠道,加强客服人员培训,将投诉消化在平台内部。网络招聘平台类诉求考核量下降386件,同比下降36.48%,解决率96.18%,同比提高了21.72个百分点。


(四)聚焦高频诉求,提升化解力度


建立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各部门深入梳理我局近年市民诉求,深挖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突出问题,确定67项“每月一题”工作,由各部门领导班子带头推动解决。同时经过局长办公会审议,明确6个重点突出问题,形成全局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工作安排,通过各部门定期报送解决情况,局领导班子专题部署工作推进方向,共同解决痛点、热点问题。


(五)强化队伍建设,规范办理标准


一是规范业务办理标准。根据《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和市区接诉即办工作要求,整合了现有的办理规范、工作标准、办理流程,拟定了《工作方案》和《工作指导手册》。发布《疫情类重点诉求办理工作规范》,明确工作流程、办理标准。


二是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深入研究市区文件开展分级分层培训,围绕各部门办理情况、考核结果开展专题指导培训、一对一实操培训,为成绩提升夯实基础。


三是关注工作人员心理健康。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提高工作人员心理抗压及情绪疏导能力。


二、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高位统筹调度。领导班子成员要靠前指挥,主动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只有做到以上率下,用实际行动为身边干部职工树立榜样,坚持以解决群众诉求为导向,精准感知社情民意,真心研究解决思路,才能让全局上下一条心,真正认识做好接诉即办工作的重要意义,作为是践行初心使命、解决民生问题的有力抓手,全力抓好工作落实。


二是夯实工作基础,抓好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第一是要重视统筹谋划,理顺体制机制,配足配强人员力量,统一规范办理要求,提高全员业务能力水平,以筑牢工作基础,形成高效有序运转的工作体系。第二是年初制定全年工作要点,逐一细化分解,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全局工作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多线作战、一体推进。


三是勇于破冰破局,探索主动治理新路径。第一是抓重点,如拖欠工资类诉求,占我局诉求量的50%以上,此类诉求的成绩直接影响全局成绩,且其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就需要多元化解、集中攻坚、专项治理。第二是抓规律,通过梳理数据,深入挖掘群众诉求的规律性问题,总结发现群众诉求的周期性、趋势性变化,对热点问题和临时性专项工作实时预警,提前介入予以控制解决。第三是抓高频。针对重复性诉求、群众高度关注的诉求,要通过制定主管领导包案、每月一题等创新机制,主动治理、逐一攻克重难点诉求,同时要举一反三,深入梳理共性问题,着力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拓展。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22 12:49 , Processed in 0.11610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