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调研报告] 关于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 提高“三农”工作水平的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13 20:5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 提高“三农”工作水平的建议




目前“三农”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00后不知种地。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地意愿强烈。“谁来种地”问题已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培训体系设计的偏城市化,导致农人离农。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与农村实际联系不够,“小农民”不懂“大农业”。以升学为培养目标的教育课程不能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相适应,造成农村孩子对农业生产缺乏应有的了解,也导致对农村感情的疏离,这也是新一代农民故土难回的原因所在。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围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设置,涉农学校和专业寥寥无几,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关的专业也不多,难以有效支撑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二)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导致后继乏人。一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出于自身发展原因和存在回村就业难、乡村环境差、教育落后等问题,宁愿在城市漂泊,也不愿意回原籍故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人才的流失。二是专项扶持政策较少,自主创业,生产与经营中面临诸多风险,因居住环境、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出现“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会务农”的现象,难以激发职业农民自身发展产业的动力。


(三)农村地区需求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发展落后。一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专业技术素质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整体偏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亟需提高。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员老化、后备力量薄弱,新生后备力量补充乏力,严重影响体系队伍建设。三是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岗位吸引力不足,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导致专业设置陈旧,无法满足高素质职业农民的需求。


二、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人才是产业兴旺的关键。为了确保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借助有关政策补给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由“依靠政策脱贫”向“凭借市场致富”的根本转变。


(一)坚持“政府主导”这个模式。把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等纳入市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规划,按照“政府统筹、农业农村部门主管、受委托机构承办”的原则实施。一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强化培训学习,留住青壮年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培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训和扶持体系。通过开展科技培训、强化专家及乡土人才指导,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乡村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开展小农户群体科学素质培训。小农户在各县农业生产中仍占大多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聘请专家团队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二)做好“示范带动”这个核心。一是遴选推介乡村振兴科普示范基地。通过集成统筹的方式,引导农业科普基地转型升级,搞好产业聚集,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村留住人才提供保障。二是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形成以农为本,“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要求,符合农村发展需要和农民意愿的经济组织,是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三是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公司+合作社”等多种运作模式,以土地流转为纽带,聚集农民组织化生产要素,实现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实现产业、人才、技术由城市向农村回流的“逆城市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政策扶持”这个导向。一是新增强农惠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给予高素质职业农民关于农业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扶持。二是出台营造培育环境的政策措施,提高和保障高素质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促进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形成和稳定发展。三是对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特色种植、养殖方面的专项培训,切实提升专业水平。适当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比例和工作岗位补贴标准,吸引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加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从而满足高素质职业农民的需求。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3 22:30 , Processed in 0.10905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