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范文]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22:1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孙传志  
            (2016年12月3日)  
       
       
      一、赋体释义及分类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到汉代才形成特定的体制。因此,人们视荀况为赋的鼻祖。随首时代的变迁,这种文体经赤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汉代,赋的篇幅较长,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骈偶的成分增多,习惯于用典,是为“骈赋”;在唐代,更注重对偶的工整、平仄协调,是为“律赋”;从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的写法又来了一次大革命,返回了古代散文化的趋势,对声律、对仗、句式不是那么苛求,押韵也自由。人们称之为“文赋”。唐宋以后,直至今天,一直沿袭着这种写法。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赋体文,是一种以对偶、用典、声律、辞藻、意境、言志、抒情、形式等为特范的语言文学现象、抒情方式。新体赋文,未受西洋文化影响,倒是承袭了国粹。汉字有5000年历史,而白话文入赋,仅不足百年而已。赋,首先是给自己看的,诗则反之。因为,没有谁能比赋者自己更深在功夫里。赋痴,其志凝;赋痴,其文工;赋痴,其技良。不知赋,莫作诗;不晓辞,莫为赋。“新古赋”,可谓新时代的汉赋。不是文字散句,而是一种新体语风。辞赋首不在于形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存在的理由、表现活力度、传衍力等都在于其内容是否适合那个时代与社会文化生产力。中国古赋,侧重:格律、体式、秉承、意境、语质、汉字表现力。赋文化,品评、鉴赏、传播--认知的普遍性,多表现赋人强烈情感与深刻哲理、情感、语质并重上;表现积极意义、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层面上。因此,赋体文是社会历史范畴的文化痕迹与辞赋文化的总和。故,辞赋大师潘承祥曰:“赋者,乃综合之体也。赋家,则有包举宇内之心,吐哺八荒之志也。”。如:李春平  紫阳阁赋  

  三千里沔水,五百年紫阳。大江东去,见证时代兴衰。古往今来,走过沧海桑田。山城依然山城,但今非昔比;紫阳还是紫阳,已除旧布新。平湖如镜,环映山城魅影。长桥卧波,联结三岸交通。橘乡之橘香浓郁,茶乡之茶香悠远。漫步文笔山,凝思紫阳阁。山因楼阁而增色,楼阁因山而壮势。金丹流彩,尽显典雅之姿。飞檐翘角,极具古朴之美。千古歌谣,不逊阳春白雪。昔日贡茶,而今大众饮品。睹物思人,寻根忆旧。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也。山城含笑对视,神峰迎面而立。江心船舶荡漾,湖中鱼翔深水。天上繁星点点,水面波光粼粼,城中彩灯闪烁,三岸如梦如幻。水天一色,当为人间胜境。河静山幽,疑似世外桃源。  
     
  赋的分类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赋”最早"诵说'之意,不指文体.<汉书>”不歌而诵谓之赋”.而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很讲究声韵美,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及排比,对偶的行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赋大致经过: 骚赋:抒情浓郁,意象瑰玮. 汉赋:唐诗晋字汉文章,指的就是汉赋。极力摹写各类事物,篇幅长,结构体制严密气象壮阔,文词富丽,好用典故.骈赋:孕于汉魏之际,流行于两晋南北朝,是汉赋的变体. 律赋:因应试产生的试帖赋,无文学价值.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不讲究对偶,音韵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有致,押韵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  

   【基本概念】  

★辞赋分类,辞赋学术语。辞赋分类是指辞赋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辞赋的类别,用来区分辞赋作品的种类。辞赋有多种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按体裁分类,二是按作者分类,三是按内容分类。其中体裁分类属于赋体的内容,这里不再作介绍了。按作者分类,是指某一个辞赋作者形成的辞赋作品集,按照朝代和时期进行分类,也属于作者分类的一种。按内容分类,是指对辞赋的内容进行归类,把同一类内容的辞赋归纳整理到一起,形成具有其独自内容导向的辞赋类别。  

★辞赋分类是对古今辞赋的一种科学化管理,对于研究辞赋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古代辞赋,通常是按朝代或时期分类,比如汉赋、魏晋南北朝辞赋、唐赋、宋赋,每一时期都有重要的辞赋家、辞赋作品。按辞赋内容分法对于研究某一类文化非常必要,比如《中国古代军事辞赋》、《历代山水名胜赋鉴赏辞典》等辞赋书籍,这是按内容分法的典型。辞赋征文使辞赋分法更为明确,《当代咏洛赋集》、《当代牡丹赋集》、百城赋、千城赋的出现,辞赋作品直接进入了辞赋分类。  

【分类解析】  

★辞赋内容分类有很多种,主要体现在人、事、物三个方面。以辞赋写景状物占主导地位,描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是古今辞赋文化的主要内容。比如《风赋》、《江南春赋》,这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辞赋;《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这是描写人文景观的;《扇赋》、《围棋赋》这是描写物件的。描写事情、历史的辞赋也有很多,比如《登楼赋》、《吊屈原赋》,标题是动宾结构;《荡子从军赋》的标题属于主谓结构;描写人的辞赋有:《李夫人赋》、《锡东刀客赋》等等。  

★辞赋内容分类涉及面广,仅仅从辞赋的标题上去区分辞赋内容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很多描写人物的辞赋是叙述人物的事迹,描写人文景观同时描写景观的历史。对于某人或某物而言,其历史包含着人或物所经历的事件。在刻划某人或某物的形象时,同时运用回忆、追溯事迹的手法,并且配合议论和抒情,以使所描述的形象逼真、生动,这是综合的辞赋文学创作手段,不能孤立地看待。除了对于人、事、物的描写外,还有描写情感、智慧、友谊的辞赋,比如《哭赋》、《相思赋》。  

【分类说明】  

★辞赋分类在网络里表现的十分明显,在各大辞赋网站和辞赋论坛中,中华辞赋网和中华辞赋社区对辞赋做了较为细致的分类。中华辞赋网中有:百城赋联展、千城赋联展、万水赋联展、千山赋联展、中华赋征文、洛阳赋征文、奥运赋联展、沈阳赋征文、合肥赋征文、XX赋征文、**赋征文、XX赋征文、XX赋征文、绳金塔赋征文、璧山赋征文。这些赋中,除了城市和山水的联展辞赋外,某项辞赋征文不但属于同类辞赋而且属于同题辞赋,同题辞赋对于研究某项文化有参考价值。  

★文学艺术表现力强,可以描述宇宙世界。辞赋归属于文艺范畴,其可描述性能覆盖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中华辞赋社区里,“辞赋收藏”的分类可见一斑。论坛列表中有:百城赋辑、山水赋辑、楼阁赋辑、人物赋辑、花卉赋辑、鸟兽赋辑、园林赋辑、情感赋辑。可以看出,这种辞赋分类方法比较科学。对于辞赋再进行细致的划分还有:山脉赋辑、江河赋辑、禽鸟赋辑、走兽赋辑、花卉赋辑、草木赋辑、宫殿赋辑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辞赋内容分类将更科学化、细致化、准确化。  
   

      二、赋体文的特点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赋是韵文中的一种,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写作原则就是必须押韵。  

     赋的押韵方式可句句押韵,也可隔一句或隔两句押韵;隔三句以上押韵的赋就比较少见,因为这样读起来也不好听。我们在给古人写的赋标句逗时,也可根据这一原则来判断。  

     历史上最短的赋,据说是西晋时期大文学家傅玄写的〈鹰兔赋〉:  

    ▲兔谓鹰曰:汝害於物,有益於世(韵,去声八霁)。华髦被札,彤管以制(韵,去声八霁)。  

    根据中国古代赋的写作形式,赋还可分为散文体的赋和骈文体的赋两种。  

    散文体的赋比较著名的有:〈洛神赋〉、〈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当然这些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骈文形式的对仗句子。  

    以曹植写的〈洛神赋〉为例。〈洛神赋〉讲述的是曹植从洛阳回东藩的路上沿洛水而行时看到神女的显现,由於曹植开了天眼,所以他看得到神女,并能跟神女沟通;而他的随从却看不到,就问曹植神女是什麼样子的。那麼曹植就用尽人类最美的语言来描述他看到的神女的样子。自古以来,对神女的描写很少有人能超过曹植。笔者选其中几句来讲解赋的押韵: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 [一东韵,一东二冬通用],婉若游龙 [韵,二冬]。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韵,二冬]。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换六月韵,六月九屑通用],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 [韵,九屑]。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穠纤得中,修短合度 [换七遇韵,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肩若削成,腰如束素 [韵]。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韵]。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韵]。云髻峨峨,修眉连娟 [换韵]。丹唇外朗,皓齿内鲜[韵]。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韵]。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韵]。柔情绰态,媚於语言 [韵]。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换七虞韵,六鱼七虞通用]。披罗衣文璀灿兮,珥瑶碧之华琚 [韵,六鱼]。  

    文中的「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是骈文中常见的对仗句子,她有个特点就是跟宋词的对仗方式类似,允许有重复的字,而且只要词性对上就行,平仄可以不必相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没有押韵。当然,也有人认为它是押在「之」这个字上了(这种起句押韵的方式比较少见)。赋是允许同个字重复押韵的,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从上面这几句中我们可以发现,用同字押韵时,它一般是出现在对仗的句子比较多。这是骈文中常见的隔句对。我们可以大声的再读一次上面的句子,感受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实在是太美了。  

    有关赋的押韵,再举一些例子,如〈阿房宫赋〉:  

▲六王毕 [韵],四海一 [韵]。蜀山兀,阿房出 [换韵,四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韵,四质]。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换韵]。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韵]。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换十药韵部,三觉十药通用]。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韵,三觉]。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韵,三觉]。  

    从上例可以看出,赋的押韵是比较灵活的,可句句押韵,如:「六王毕[韵],四海一[韵]」;也可隔句押韵;可经常换韵,既能押平声韵,也能押仄声韵。根据作者写文章遣词造句的需要灵活掌握。  

     三、赋的写法  

   《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大师》)。一般认为,"风"、"雅"、"颂"是三种诗体,"赋"、"比"、"兴"是三种写作表现手法。在战国时期,"赋"还只是古诗的一种表现手法。"赋"与"比、兴"的比喻象征、托物起兴不同,"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一种直白的表现手法。但有学者以为赋原来也是一种诗体,如章太炎先生在其《国学演讲录·经学略说》中提出:"六诗者,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今《诗》但存风、雅、颂,而无赋、比、兴。"不论赋前身是不是一种诗体,在后来赋成为一种文体,并在汉代领一时风骚,是无可置疑的。至唐时韩、柳发动"古文运动",骈文逐步失去正统地位。这对赋有一定冲击,但宋后,赋依然是文人学士最喜欢采用的文体之一,主要是俳赋与文赋。  

     赋讲究: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也叫做“文赋”。骈偶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对称句,我
国古代称为骈偶句。  

   骈赋,又称“俳赋,排赋”。“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当代某些业余作者认为,今人作骈赋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音律平仄似可再随意一些,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诗词在一段时期里曾遇到过寒冬,近年来已经升温,形成了一股“诗词热”,接踵而来的是“辞赋热”(本讲没有涉及“辞”)。诸多爱好者,兴致浓郁,欣然命笔作赋。但由于缺乏对这种文体应有的了解,往往写成了散文,缺少赋的要素与韵味。为了适应学习的需要和本次交流探讨组织者的嘱托,将如何写赋作一简略介绍,希望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写赋要有样本  

  写古赋骈赋也好,写律赋文赋也好,悉听尊便。但比较起来,骈赋与律赋,要求太严太高。从句子的字数讲,要求用四个字、六个字一句,句与句要成双成对,有骈有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从用词来讲,讲求辞藻华丽。尤其是律赋,唐代用以科举取土,更是束缚繁多,常常导致出现“削足适履”或以辞害意的毛病。一部《古文观止》,只收了四篇赋。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几篇赋统统是文赋,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行文洒脱自如,气脉贯通,绝无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之痕。它们都是文赋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它的句式长短不限,骈散兼收。有的用来叙事,有的用来写景,有的用来言情,有的用来议论,形式灵活自由,不像“汉赋”那样呆板,不像“律赋”那样苛求。个人拙见,以写文赋为宜。文赋起源于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创了写文赋的先河。随后又盛行于宋,一直沿袭到现在。  

    安康十县区均有赋,各有特点,可以学习借鉴。我收集的不全。  

                     如:安康赋  

  巴山腹地,汉水之滨。东面连楚,川鄂为邻。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量丰沛,沟渠纵横。一区九县,千年古郡。  

   自然禀赋,景色翻新:香溪胜踪,擂鼓高耸;南宫雾海,灵岩晨钟;燕翔奇观,瀛湖波涌。名胜古迹,雄踞秦巴。人文景观,美不胜收。改革风旋,安康振
兴;开放号响,金洲崛起。  

  吉祥安康,人民如意。明为今承,今为昨继。人和物兴,天时地利。  

  祝福安康,十区县乘新世纪XX,一路翱翔奔锦绣。祈祷安康,300万儿女奏划时代新曲,满面春风建和谐。               2008年7月27陕西日报,8月3日光明日报(孙传志)  

           镇坪赋  

  九州大邦,县市苍苍。绿色“国心”,当咏当赏。  

  春日,嫩芽点绿、梨桃吐艳;夏时,森萧葱?、流泉飞瀑;秋至,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来,银装素裹、玉树琼花。高天厚土,物华XX。叠嶂、逶迤、绵延、如茵,九分青山;错落、蜿蜒、绵延、如织,半分绿水;星罗、密布、镶嵌、如棋,半分良田。一座座山兮蕴宝藏,一条条河兮涵能源。生物胜地,巴山药乡。(刘树藩)  

           石泉赋  

  陕南石泉,历史久远;两山巍巍,秦巴雄峙南北;一江悠悠,汉水横贯西东。    

  数风流,看今天,改革三十载,石泉换新颜。县城湖上座,广厦千万间;中心修广场,南北建公园;楼房起,街道宽;人如潮,车如川;西安汉中通高速,而今蜀道不再难!汉水穿城过,红石涌清泉;云雾留鬼谷,汉江开石莲;后柳水乡屋包树,县城老街青石板;燕翔洞,历经沧桑;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重天;西北第一洞,美名天下传。(黄平安)  

                                                (二)写赋要有遵循  

    首先必须要押韵,因为赋属于韵文的范畴。古文将“诗词(辞)歌赋”四种文学式样并列在一起,就是因为它们都是要用韵的缘故。“韵”是赋的组成要素之一,而且是极其重要的要素,无韵就不能称之为赋,更不能在文题上有“赋“字样。  

   赋的押韵非常灵活:一篇赋押多少韵,不像诗词那样有一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数量的规定,或多或少,不拘不限;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也可,平仄混押均可;可以像《秋声赋》那样,一韵到底,也可以像《阿房宫赋》那样,一共换了十三次韵,就是说中途允许换韵。不像写诗填词那样是否可以通押,无须顾虑飞不飞韵。总之押韵即可,但不能不押韵,否则读起来不能朗朗上口,缺少音乐美感。  

     其次,赋讲求骈偶。什么是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这是前人的说法。通俗的说法就是对偶修辞格,构成偶句的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词性、词义要互相配对,语法结构要相对称。如《前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又如《秋》赋中的“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在其他赋中,这样的例句,俯拾皆是。在这里有一点须加说明,文赋中的骈偶句,不像骈体文那样讲求声律,一定要平仄协调,平对仄,仄对平。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见腾王阁序),前四字的声律为平平仄仄,后四字为仄仄平平,一个字错声也不行。文赋在这方面就放宽多了,没有那样严格。骈偶也是写赋的要素之一,有了这种修辞手段,才显得辞藻华丽,语言优美。  

     其三,敷陈其事,也是赋的特征之一。“敷”是铺的意思,敷陈就是详细叙述。这也是要求作者充分发挥其想像力、联想力,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客观事物,使之得到充分的展开,以达到感人的目的。《阿》赋中有一处描写兼议论来表现阿房宫富丽堂皇和秦始皇穷奢极欲的文字,就“敷”得开、“陈”明。赋中写道“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这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这就不难看出,作者的视角并不是固定于一处,耑是从柱、椽、钉、瓦、栏槛、管弦诸方面来刻画的,又以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言语来表现数量。可谓淋漓尽致、透辟有加。  

又如《秋》赋开头这样写道:“……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声。”一“初”一“忽”,“淅沥以潇飒”、“奔腾而砰湃”,已从时空和程度上渲染了“声”字,又以“波涛”、“风雨”作比进一步强化,但还嫌不够,更以“触物之声”、“赴敌之兵”再次强化,这就收到了敷陈的效果。  
前人的这些写法,都是非成文法,很值得学习借鉴。   
        
     (三)写赋要有体式   

     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1、赋韵以古体诗略,可一韵到底,亦可三四句一换。  

    2、以开头问答或是引事居多。  

     蜀河镇赋  

     蜀河是一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古往今来,商贾云集,是驰名于汉江中上游的商贸重镇,素有“小汉口”之美誉(1)。遂赋。  

     商、周庸国北境,战国秦楚之间;时秦时楚,西魏(公元552年)置县。北周改郡,“蜀河双彩车”;唐称黄土,始有“八大件”。文化旅游古镇,入非遗产名录;境内黄州馆、清真寺、三义庙胜过名山。轮渡码头,隔断秦巴;上苍垂爱,汉水蜿蜒。秦岭屏障,阻住北来冷气;四季分明,秀丽两省三县。交通枢纽,北上关陇,南下湘鄂,西达川渝,东进中原。自古兵家必争地,“小汉口’美称众堪羡。斯民三万八千众,回汉相融谗神仙。斯何地也?三秦蜚声,中华古镇——蜀河是也!  

  若乃风尘漫漫,岁月绵绵。土地革命,夺得红色政权;战火纷飞,难忘先念征战(2)。千秋刀枪,百姓总做后盾;万载冬夏,开垦锦绣家园。  

   昔日创造辉煌,陕南名镇;今朝乘势而上,顺风扬帆!   
                         李春义赋   

  李春义,1939年生,退休教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遂赋。    

     安康教育界,无人不晓。 为人师表,崇高职业;桃李芬芳,成就梦想。博学为师,传道授业解惑;身正为范,已欲勿施于人。粉笔默无声,黑板留芳名。江河落风,生生和美,善文雅之诗篇;德才兼备,勤勉虚襟,品行超越褒奖。  

    3、赋后往往有“乱”,乱为赋中最后一节,起总结的作用。  

   如安康赋  

     4、赋于结构要求较高,也韵也要求较严。但我们现  

在习作可以略宽些。如曾德强  

阳 晨 赋  

  

安康阳晨,农业明星,破茧化蝶,旭日东升。  

昔日阳晨,发于草根,前行之路,坎坷不平。    

业界翘楚,引蝶招凤。鼓励宣传常指引,月河崛起新阳晨。科技给力,人才支撑,政府扶持,金融帮衬。乘势而上,配套扩能。   

农业产业化,龙头担大任。 顽强拼搏,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阳晨精神光耀三秦,创业创新榜样典型;  

循环经济方兴未艾,现代农业前程似锦。  

  5、句式在固定中求灵活  

    骈赋,骈文,律赋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与六言(简称4,6),及后衍生出来的如“三五七言句”等等,皆是4,6为基础。 所以,这里仅就唐中期后得以归纳的,使用在骈文与赋上的句式加以说明并举例。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以下所引用的例句,皆取于唐宋赋而不引用当代作品。  

其具体归纳为:壮、紧、长、隔、漫、发送,共六大类。  

壮:三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由是变黛色,涵碧虚”——王起《墨池赋》  

2,“尔其顺元辰,体乾德。”——陆贽《冬至日陪位听太和乐赋》  

3,“所以殄凶器,降嘉生”——裴度《铸剑戟为农器赋》  

4,“士有阅简策,尚专精”——蒋防《萤光照字赋》  

5,“乃举多士,命有司”——白居易《赋赋》  
注:壮句的使用,通常需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如“由是、尔其、所以、士有、乃”即是此类。按旧塾的说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也就是说,常在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常用“壮”句。  

紧:四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李程《曰五色赋》  

2,“书编百氏,病载千名”——陆龟蒙《中酒赋》  

3,“空极宵梦,宁逢晓妆”——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  

注:所谓“紧”,亦是与“壮”相对而言。“紧句”是4,6常式之一,使用非常普遍,这里不再多举例。“紧句”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既可用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唯连用过多而易见“呆滞”气。  

长:五至九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郑锡《日中有王字赋》  

2,“倬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郑锡《日中有王字赋》  

3,“丽碧霄以增媚,捧金乌而徐飞”——滕迈《庆云抱日赋》  

4,“阁道蛇横于曲渚,骊珠蚌剖乎浅濑”——路肇《天河赋》  

5,“奔注肯随於川渎,高明自贯於日星”——同上  

6,“当翠辇黄屋之方行,见金枝玉叶之可数”——元稹《郊天日五色XX赋》  

7,“羽盖凝而轩皇暂驻,风马驾而王母欲前”——同上  
  
注: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人经过长期总结而来的经验之谈。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则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特点及大多数汉人的“气”多寡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长度时,通常就变为使用“隔句”了。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长句”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如元稹“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这样的长骈句,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蕴气”,如这句的“夫”与“之”。终究,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长句”时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此处不以“特殊”为准。  

“长句”能够以细腻的笔调去描写一些景物与感想,所以是赋文家非常重视的一种句式,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但是一般不在开篇使用。  

隔:含分句相对偶者  

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例句:  

轻隔:上4字,下6字(按现在的说法是前一分句4字,后一分句6字。因古时为“竖排”版式,故称为上下,以下皆同)。  

1,“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2,“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当,此处为妥当之意,为仄声。归‘漾’韵)——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3,“不贵其丰,乃或荐之以水。不可以黩,斯用致之于天”——韩愈《明水赋》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1,“霏微墀庑之间,瑶台月晓;仿佛草茅之上,玉树花攒”——林滋《小雪赋》  

2,或策蹇以长愁,临川自叹;或扬鞭而半醉,绕岸闲行。——王棨《曲江池赋》  

疏隔: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1,“耸其身,形蜿蜿而莫犯;举其首,势矫矫而靡亢”——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  

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1,“徵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赵蕃《溜穿石赋》  

2,“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若用之草圣,则擅场而独步”——白居易《鸡距笔赋》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1,   “沉其质兮,五材或阙;耀其光兮,六府以修”——柳宗元《披沙拣金赋》  

2,“进紫光而旁射,期游刃以剸犀;烘赤气而上冲,愿成形於斩马”——白行简《金跃求为镆铘赋》  

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既不符合“轻”隔、“重”隔、“疏”隔的归在此类谓“杂隔”)。  

1,“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浩虚舟《盆池赋》  

2,“腾辉於鸳鹭之行,若离若合;委照於熊罴之旅,或友或群”——王起《庭燎赋》  

注:以上皆可简称为“隔句对”(亦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对”常是一篇骈文或骈律赋的重点。由于他有阅读至“分句”停顿的特点,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加上字数较多,容纳性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如白居易的“其工者,究精微,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这一类的隔句使用较少,属于“非常式”的范畴,这里不做探讨。但可以看的出来的是,明清发展比较成熟的中长对联的句式,与这样的隔句对有明显继承关系。  

漫: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例句:  

1,“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宁”——路肇《天河赋》  

2,“直端门而未出,天锡予以灵瑞。是何祥而何吉”——元稹《郊天日五色XX赋》  

注:漫句的使用,即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而唐宋人用“漫”,尚用“古偶”之法,更见苍劲。如元稹的“帝用愀然曰:予何力?泽未周於四海,云胡为而五色。来尔群後,举尔众职。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进我辇路,就我陶匏。虽有光华之万状,不若丰穰於四郊。”这样的前秦“古偶”手法,杂之一些工整的骈句,读来确实气象不同。此段可谓骈句与散句结合之典范。所谓“高古”之气,此既是也。  

发、送(含原始、提引、起寓):即用于开篇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发篇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例句:  

1,“是则谢氏林亭,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无非跬步之中。”——“是则”即为句与句之间的提引类。“发送”不需要对偶,故判断句式应加以剔出后再论。  

2,“安得不燎薰炉,命芳酒”——“安得不”亦为以上之类。  

3,“或有惜佳节,纵良游”——“或有”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提引”  


4,“悲夫!艳逸无穷,欢娱有极。”——“悲夫”属于发、送大类中的“起寓”,即开始发感之意。  

5,“吾尝文战将北,羁游极西”——“吾尝”为发、送大类中的“原始”,即开始之意。  

“发送”这类的词汇非常丰富,如:“若夫”、“观夫”、“稽夫”、“伊昔”、“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矧夫”(况且,且)、“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之类,“观其”、“稽其”“嗟乎”、“至矣哉”、“大矣哉”之类等等。  

注:“发送”明显借鉴于先秦散章。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至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加上“发送”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重大区别。而后世的对联(长联类)惯用的所谓“衬领”,则承袭于赋与骈文的“发送”类。至于词曲类的“领句”类,亦与之有关系。“发送”用好,可使通篇赋灵气逼人,无论是段与段之间,或是句与句之间皆毫无滞碍。而诗,特别是近体诗,因缺乏这类的提示词,“转承启合”上全靠“意象”,故即便是老手,亦难保不起争议。而骈律赋与骈文,虽也立足于“对偶”上,但毕竟是讲究“物、理、情”的文章类,不以自我意象的营构为主要手段。故而条理清晰,构建分明是骈律赋与骈文必须具备的。而这,是不能离开“发送”类的。  

见过一些作惯了近体诗而改作赋的人,常以作诗的视角去构建赋文。一些长年养成的习惯使其不擅于使用“发送”类,至多使用一些如“若夫”“至若”之类的段与段之间的“原始”,而忽视了句与句之间“提引”。这样出来的赋文便难有“灵活之气”,如同“为偶而偶”。要很好地在赋文中使用“发送”类,直溯先秦古章是最好的办法。  

小结:句式是构成一篇骈律赋与骈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至后则受益无穷。而赋的句式既有借鉴了“诗”与“骚”的地方,亦有借鉴了古散文的地方,白居易所谓的赋是“杂用其体”,亦确然如此。故谓赋是“集大成者”,在一定角度看,亦是正确的。  

(四)要有足够的耐心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贵在坚持。赋学的研究,在今天比其它门类的古典文学更为不发达,好象日本人的研究还比中国多一些。可能是因为赋是文的一种,在今天与散文等古文一样,因为其倾向于实用而被现代文所代替,所以逐渐消失;而诗词则有相对多一点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反而能勃兴。汉赋是赋体的正宗,代表作如上林、子虚,不过其形式过于繁琐吃力,用字也古拗生冷了些,看三都赋把人累的,篇幅长,字的笔划多,毛笔字大,洛阳的纸不贵才怪。在今天就是要学习写作,可能也只能参考不好取法。东坡前后赤壁赋,有“创妍美流便新体”的作用,我认为今天写作可以参考学习。典型汉赋的基本特征,应该有二,一是骈句,二是对答。这在苏赋中还基本保留,大概在形式上更自由一些,结构上更散漫一些,就成了那个样子。赋中的骈句,应以四六为主,通常的结构是前四后六,除去语助词,用五七言就有点象好多诗加起来的感觉,反而为文不得,应该不可取。我认为在写作上注意这些要点,同时照顾一下韵脚,就应该差不多不出格了。  

  如:九县十美赋  

     九县十美,羡煞众人。生活本相,远喧嚣;返璞归真,绝红尘。人生滋味,简约单纯;梦中天堂,现实如茵。春风吹暖,紫阳御厨展武地;冬雪生寒,九县十美多侯生。豆腐臭,嚼之香;氨基酸,霉酵菌。望一眼,馋三尺;吃一口,想一生。坐而食之自在;携而走之欢心。得天独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民风淳朴,满桌琳琅心花缤纷。  

清风扑鼻香,车行南环道。山重水复疑似世外仙境,柳暗花明已至九县十美。弃车安步,游目四赏:林木有序,新道掩映通幽处;土石峥嵘,千姿竞秀诉沧桑。远眺香溪,峰峦叠嶂耸翠;近观警苑,红砖黛瓦衬白墙。一弯曲水,波泛金光绕村去;四面和风,柳舞袅娜拂身爽。一桥连通村内外,悠然清韵满小巷。金桔满枝,夹道相迎都市客;绿茵铺地,一步踏进尘外乡。呼朋而小座,携酒盈樽;唤亲而大餐,有肴满席。美食伴之文化,一路奔行香四海;文化融之美食,世代承传耀五洲。噫吁兮,人生无常,美食有乐;个中三味,难尽万言。人处城郊,半隐半仙半得道;酒逢知己,千语千言留善念。春随细雨播新绿,秋伴西风调瑟弦。无须摧眉折腰迎送往,不用焦虑苦思少安眠。今得九县十美清静地,放浪形骸尽兴返。  

  赋与诗的写作应该有很大的不同。文重理致,要求在章法上有迹可循,描写以外还应多所发明,结构的句法的适当组合,应该做到气势顺畅,理义清晰。至于擒纵、起伏等,则是通则,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如:香溪书院赋  

  香溪书院位于安康香溪隧道西,建筑面积13000m2 ,为国学、汉水、茶饮、道教、慈善文化研究基地。山川灵秀,空中园林,建筑因山势而成,似翡翠如
意,若北斗七星,如卧虎藏龙。乙未冬至,天寒地冻,遂闻春节前正式开工、两年竣工。感而以赋。  

  是院也,坐拥汉水之滨,位列秦巴之麓。陕南名胜,安康香溪:青山绿翠书康宁,洞天福地作本源;绿涛如海,XX参天;青松翠柏,文梓金楠;苦槐香樟,古
楸长杉;华盖笼罩,树香天然。院无山长,当有笃行之英;庭有生徒,应无门户之争。堂祀三沈,寄意而非祠神;室多论难,求真而不骄矜;楼富图书,精研而非自绳;门聚嘉客,宏道而不矫情。续天地不绝之精神,延华夏久远之文明,恪守学人之法度,岂论奔竞之风尘!漭漭金州,传千年之薪火;悠悠书院,铸万代之丰碑。  
     
就作用上说,赋与诗词一样,在今天都没什么用,主要也是一种娱情乐志,既为之,则求善之而已。难得大家有此兴趣,我愿意把自己的100多习作给各位修正、探讨。希望大家多交流。  
  
最后,我有一想法,诸位全部参与,我来担任主编,学会给以支持, 出一赋体文集,陶情冶性,雅俗共赏,力争半年出样。我争取请全国赋学会的主席作序。有意参与的与学会联系。  
  
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19 01:57 , Processed in 0.11437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