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领导讲话] 在某市2018年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08:4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公文学堂 于 2018-4-8 15:56 编辑

拼搏进取   争创一流  加快推进建设国家自贸区新中心
——在某市2018年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经市委、政府研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三级干部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总结成绩、表彰先进,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勇争先,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下面,结合今天会议主题,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坚定加快新中心建设的信心决心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富成效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省、武汉市强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持续深化“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持续推动“五个体系”“四区两城”建设,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扩需求与促转型、抓改革与防风险、谋发展与惠民生,实现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的良好开局。总体看,呈现几个特点:一是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经济运行呈现“增速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显著特点,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73位、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40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64位,荣获全省首家质量强市示范市。二是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全市三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2.9:50.2:46.9,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品牌服装等先进制造业支撑有力,文化创意旅游、商贸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专业园区、创业园等集群发展态势明显,荣获国家环保装备制造基地、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河南省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三是战略支撑更加坚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百城提质”工程、我市“三城联创”纵深推进,中心城区、中心镇吸纳力、承载力明显增强,全市城镇化质量提高、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9.3%。国省干线“八纵八横”、县级公路“四纵六横”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连通所有乡镇,布局合理、内捷外畅、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创新驱动日益增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有力推进,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强劲。四是生态保障有力有效,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全域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体系加快构建。大气污染防治得到省攻坚办肯定,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0天,综合指数达到5.47,居武汉县(市)区第一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河长制”全面落实,“引水入密”工程具备通水条件,双洎河综合治理、溱水河生态水系建设等顺利推进,“1+5”城乡污水处理体系逐步完善。五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有效,退出贫困村10个,脱贫166户626人,脱贫攻坚在全省综合考核中位居前列。“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区13所公办学校、市妇幼保健院暨儿童医院新址、市民服务中心“六馆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严守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底线,荣获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十九大期间稳定安全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六是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夯实,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净化,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把荆州发展推上了新的台阶。成绩来之不易,在这里,代表市委、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向为全市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衷心感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新中心建设,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全球一体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央深入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新一轮改革发展热潮正在蓬勃兴起。我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获批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等10多个国家级战略平台,在很多领域享有国家专项政策,具有先行先试的便利条件,为我们融入对接、借势发展、加快建设新中心带来了难得机遇。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全域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日益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交通区位、产业积淀、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等综合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将进一步拓展荆州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特征,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不断把荆州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实现新中心建设新突破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开启荆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整体上,要把握好“四个总要求”:


第一,把握一个总方针——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将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一手抓攻坚扫尾、一手抓巩固提升,以“N+2”脱贫计划为主线,以扶贫政策到户到人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城区13所学校、一批高等院校项目和乡村幼儿园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建设健康荆州,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暨儿童医院、市中医院新建工程二期等项目,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入驻荆州,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市第七届运动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城乡全覆盖,加快市民服务中心“六馆四中心”、市委党校新址等建设,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就业、社保、住房等保障体系,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的进展。


第二,把握一个总基调——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稳”是前提、是基础、是大局,包括增长要稳、预期要稳、市场要稳、社会大局要稳;“进”是方向、是目标、是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抢抓机遇、转变方式、调整结构、转换动能,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加快“进”的步伐。荆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我们还必须突出“奋发有为”,就是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知难而进,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抓铁有痕的韧劲、攻坚拔寨的拼劲,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行稳致远、不断前进。


第三,把握一个总格局——“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这是武汉市十一新党代会确定的工作总布局,是武汉市委市政府抓纲带目推进发展的主战略,更是我市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狠抓落实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任务。我们要持续深化拓展,结合我市五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创优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带动全局发展。


突出城乡融合,加快一体协调发展。站位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局,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两手硬,加快城市现代化、全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高质量推进城镇建设。城镇化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城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来抓,城镇经济、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了完善与提升,基本确定了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发展空间等,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具备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坚实基础。当前,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城镇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内涵和品质,在“好”的前提下实现“快”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要按照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定位,聚焦打造功能完善、品质高端、特色彰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融合实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文明城市创建等,紧紧融入武汉、对接武汉、借力武汉,统筹协调推进中心城区、荆州新区(产业集聚区)、中心镇、特色小镇等建设,统筹“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统筹新区老区、地上地下、软件硬件、宜居宜业,全面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文化品质、生态品质、宜居品质、建设品质、管理品质,实现城市生态优美化、城市业态高端化、城市文态特色化、城市形态现代化。要强化中心城区引领,持续完善道路、水电气暖、信息通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休闲养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提升辐射带动、承载吸纳能力,建成中心城区面积110平方公里、5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要加快推进40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开发建设,对标国内一流,借鉴先进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新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组织国内外高端规划人才进行城市设计,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适度超前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生态经济、总部经济、智慧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把城东新区打造成集约节约、生态宜居、智慧人文、业态高端,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使之成为我市又一个城镇化发展的主平台、人口聚集的大载体、能量释放的领头雁。要高站位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已经写入党章。我们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要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协调推进中心镇、特色小镇、新型社区、美丽乡村、规划保留村一体发展。要着力振兴农村产业,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优质产业布局的重点放在农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互联网+”“生态+”“旅游+”等农业新业态,做好“四好农村路”、农网升级改造、信息网络全覆盖等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搞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推进乡村“厕所革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要深化乡村治理,强化党建、抓乡促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积极发挥乡贤作用,使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中心的战略支撑。要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贯穿一切工作,依靠创新汇聚高端要素、培育高端产业、拓展发展空间,驱动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要抓好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量事实表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当前,省市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科创谷”建设,为我们有效吸纳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有利契机和重大平台。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和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新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培育一支具有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在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创新是产业的灵魂。要始终扭住产业这个龙头不放松,围绕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历史性转变,引导科技创新向产业聚焦,从无中生有,从有中生新,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站位国家中心城市,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荆州服务”“荆州消费”品牌,促进服务业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武汉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对接落实国家降低制造业税负、提升制造业质量标准等相关政策,推进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增强新型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品牌服装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构筑现代都市农业新高地,发挥农业在深化转型中的基础关键作用,加快农业与科技、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体验等,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一二三产融合、全链条增值、品牌化专业化转型,提升农业的社会效益、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抓好“双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从来都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基。我们荆州历来有着勤劳创业、勇于开拓的优良基因和传统,一批早期的民营企业家敢想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善于突破,奠定了实体经济的雄厚基础。近年来,在全国“双创”热潮带动下,我市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活动,全市上下创业创新创造激情迸发,各类市场主体增长迅速,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实体经济进一步壮大,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我们要坚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先,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新、更深程度上推动我市“全民创业”,依靠“双创”激发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信贷支持、补贴补助等措施,发挥创新创业综合体、各类创业园区、技术创新平台作用,重视培育发展留学归国人员、科技人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创业队伍,总结推广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的先进典型,引导鼓励广大企业和群众大胆尝试、开拓创新,在荆州大地打响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全民战争”,让创新创业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要进一步打造“双创”的良好环境,优化服务,提升效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旗帜鲜明为创新创造、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呐喊助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通过全市上下的广泛参与,持久推动、持之以恒的努力,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加速成长、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千家万户创业致富的良好局面。要抓好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改革、开放是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成效。要全方位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国家、省市一系列战略规划和平台,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战略合作,抢占发展制高点。强力抓好招商引资,紧盯国内外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龙头,紧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精准招商、务实招商、有效率地招商,努力引进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持续提升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外向度。



突出生态优先,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良好的生态是一个地方最大的发展优势,是决胜未来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强生态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现实所需,更是实现长远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几年来持续努力,我市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彰显迸发。我们要倍加珍惜、精心呵护这些宝贵财富,坚持把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作为荆州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牢牢抓在手中,坚持“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让美丽荆州成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着力控制污染源头,狠抓末端排放治理,突出重点区域、行业、环节、时段,强化“六控”措施落实,加快燃煤“双替代”步伐,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河长制”,抓好溱水河、洧水河、李湾水库、五星水库等主要河流和水库污染防控,加快完善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污水处理体系,促进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工作,守护好一方净土。要完善全域生态系统。坚持绿化、美化、文化的理念,突出“以绿荫城”“以水润城”,实施全域增绿、增水行动,提升城市环境自净能力、碳汇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以城区、镇区、园区、景区和河道、廊道、荒山绿化为重点,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加强对自然山体和天然林的保护,严厉打击滥采滥伐等非法行为,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真正把荆州打造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园林城市和武汉后花园。大力实施生态水系规划,以“河畅、水净、岸绿、景美”为目标,进一步扩充水源、改善水质、扩大水面,节水、引水、蓄水、净水、利用再生水多管齐下,抓好引水入密、西水东引等水源工程,以及溱水河生态公园、双洎河生态景观、黄水河河道治理、城区冲沟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加快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做到每治理一条河、修建一个饮水项目都要成为一道风景,努力打造“依山傍水、人水和谐”的山水城市风貌。要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坚持把“治脏”作为永恒的主题,以“三城联创”为抓手,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农村环卫设施提质工程,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深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荆州模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荆州。


突出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城市的精气神,更是一个地方发展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先导性、支柱性功能,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优结构、促融合、扩消费、增就业、助转型等重要作用。荆州历史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羲皇文化之乡”、“岐黄文化发祥圣地”,是黄帝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些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绵延不绝的力量源泉。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通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守住历史文化的“根”。历史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源泉。要注重对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注重对乡土文化的发掘保护,以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大力弘扬史前文化、羲皇文化、溱洧文化、密玉密瓷等特有文化,加强古文化遗址、XX、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不断提高历史的丰满度,留住历史文化的根脉和记忆,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和活力。要铸造城市文化的“魂”。荆州,既有现代城市的快节奏,又有休闲城市的慢生活;既有传统文化的优雅从容,又有现代文明的前卫时尚;既有崇尚创新的基因,又有兼容并蓄的气度;既有聪慧勤巧的秉性,又有友善互助的美德。要深度发掘这些地域文化特质,从市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彰显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时代风尚,大力弘扬“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诚信友善”的荆州精神,让人文荆州勇立时代潮头。要把好创意文化的“脉”。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要坚持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文化与创意巧妙融合,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积极打造集“文化+产业+旅游+生态+养生”于一体的艺术古镇、特色小镇、产业园区,把荆州文化“软资源”变为“硬产业”、“软实力”变成“硬支撑”。要打好密玉文化这张牌,密玉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伏羲和黄帝时期就广泛开采和利用密玉,春秋时期发展为高峰,隋唐时期再现鼎盛,明清时期遍及民间。密玉在国际上被称为“河南翠”,与新疆和田玉﹑辽宁岫玉﹑南阳独山玉并称中国四大名玉,极具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是我市传承历史文化的名片。我市从1957年开始发展玉雕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名,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47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名,省级玉石雕刻大师120多名,以及4万多人的玉雕从业大军,各类玉器企业60多家,带动就业10万余人。但由于缺乏宣传营销推广,品牌效应不明显,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我们要借助密玉“四大名玉”效应,依托这些坚实的产业基础、雄厚的技术力量、庞大的从业队伍,学习借鉴广东四会、揭阳、江苏东海、我省沈丘等地成功经验,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实施发展规划,着力拉长产业链条,开展形式多样的密玉文化研讨交流、营销推广、赛事承办活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中国密玉之都”。要抓紧申报“密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制定密玉国家标准,保护好密玉品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玉雕学校作用,真正做大做强密玉文化、密玉产业,增强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带动银饰、石雕、木雕、砖雕等文化产业发展。要打好密瓷文化这张牌,密瓷创烧于隋朝,到了唐、五代、宋、金时期,瓷器生产出现高峰,名窑迭出,各放异彩,不但出现了生产贡瓷的西关窑、窑沟窑,而且诞生了五代御窑柴窑,对中国瓷器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密瓷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以文化为基础、以瓷器为载体、以创意为灵魂,赋予产品文化内涵,注入新的发展能量,扩大密瓷影响,重塑密瓷风韵,推动密瓷工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不断提升其历史价值、民俗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要打好文化创意旅游这张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互动的理念、融合的思路、共建的思维,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打造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要抓好一批龙头项目,加快推动伏羲山旅游区创建5A、轩辕圣境、XX县衙、岐黄养生度假区、汉风体验园(打虎亭汉墓)、超化寺等重点景区建设。要强化资源整合,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分割,加快推进伏羲山风景区区划调整,将米村、袁庄、白寨北横岭一带纳入景区范围,串珠成链、连点成线,满足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复合型需求。要完善基础配套,加速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便捷乐享”旅游服务网、“智慧智能”旅游互联网,办好“伏羲山杏花节”、“农民摄影文化节”等特色节会活动,提升荆州旅游整体品质。要强健公共文化的“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市级文化场馆、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等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展示荆州文化特色、人文风貌的交流场所、标志建筑,深入开展文化下乡进村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好地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全面建设“书香荆州”,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文化人,以德润城,让文明成为城市底色,全面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



突出基础支撑,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基础能力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发挥着支撑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促进城乡融合、保障安全稳定的重要作用。总书记要求河南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其中之一就是基础能力建设。我们要坚持先行引导、适度超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不仅要满足当前需求,还要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留有空间。要进一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牢牢把握武汉打造国际综合枢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重大机遇,全面加强与上级交通规划的对接衔接,持续谋划推进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畅通“大动脉”,持续推动区域内路网布局和通行能力的优化升级、打通“微循环”,全方位融入对接武汉中心城区、航空港区和周边组团,满足不断增长的快速运输需求,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当前,要加快城市大北环、省道228、233、317、541、国道234、310、焦平高速和高速公路出入口、连接线等重点项目的协调推进,构建高速合围、顺畅衔接的全域交通圈,提升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推进信息化发展作为抢占未来制高点、培育新的增长点的战略性、引领性工程,深入实施网络强市战略、“互联网+”行动,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广泛利用,推动信息技术更好服务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互联网等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



突出共建共享,加快社会治理创新。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紧密结合,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公众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规范修身律己,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服务和促进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利益诉求、破解难题顽症。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抓早抓小抓苗头,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新利益诉求,以扎实的群众工作将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要坚持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使社会治理更加精准、精细和高效。


突出固本强基,加快党建水平提升。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推动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万名党员进党校”素质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干部能力素质,增强抓经济、运作项目、做群众工作和驾驭复杂局面、破解各种难题的本领;注重实践历练,引导干部到基层一线、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到矛盾和困难较多的地方摔打磨练、成长成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四,把握一个总抓手——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近几年我们实施各项工作项目总抓手、项目化推进,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实践证明科学管用。要继续坚持好、运用好,把项目化推进机制贯穿到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城乡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都要用项目化的理念去指导、用谋划项目的思路进行谋划、用项目工作的方法推进落实。特别是对今年确定的一批省、武汉市和我市重点项目,要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定目标、定时限、定进度,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继续深化运用联审联批、首问负责、全程代办等工作机制,运用观摩讲评、明察暗访、情况通报等督查机制,确保各类项目顺利推进。同时,要搞好项目深度谋划,结合发展定位、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认真吃透上级政策精神,积极主动跟进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发展规划,认真谋划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项目等,不断提升谋划的精准性、科学性。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促建设、强投资、调结构、惠民生,通过一个个项目的推进看干部的精气神、责任担当、综合素能、工作成效,通过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建设、投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履职尽责,务实重做,形成加快新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


当前,全市主要工作的谋划基本就绪,关键是抓好推进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锤炼过硬作风,增强行动自觉,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确保既定目标圆满实现。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适应转型的需要、科学的理念、快速的节奏,主动加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认真把握环境新变化、政策新动向、发展新趋势,善于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理念、先进方法武装头脑、推动工作。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做先导,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要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来思考和筹划工作,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领。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入市场机制,运营好土地等自然资本、文化等无形资本,运营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有效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紧缺、供给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提高城市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关注民生、反映民意、顺乎民心,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要提升标准,高位求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可以说,工作标准高低,体现格局品位,决定事业成败;工作高标准是政治要求,是岗位责任,是历史担当。特别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整个发展站位大幅提升,荆州作为新中心、作为重要组团,必须进一步提升站位、提升标准,瞄准“第一方阵”,真正走在前列。无论是经济、社会、生态、民生还是党建,都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新、高水平,自觉把荆州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格局中去审视,对标国内国际先进城市,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眼光、现代化标准、前瞻性思维,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要坚持干就干好,干出精品,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把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项目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要强化“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忧患意识,勇于和先进比成绩、争名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奋发有为的态度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充分履职、人大政协通力协作”责任明晰、工作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集中精力和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确保既定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对各项工作实施台账式、精准化管理,做到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具体化、完成时限精确化、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清晰化,强化节点跟踪,实行销号管理,以过程控制、责任倒逼,确保工作快速推进。进一步完善督查工作机制,对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领导批示办理、重点工作开展、重大项目推进、企业群众投诉和工作效能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切实解决工作“梗塞”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进一步健全干部“能上能下”和考核评价机制,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挪位子,形成人心思进、人心向上、人心凝聚的干事创业氛围。


四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作风决定作为,好的作风能产生战斗力、生产力、创造力。各级干部要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韧劲,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把“不务虚名、崇尚实干、追求实效”作为常态化要求,用力抓落实,做事不作秀,确保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真果实效。领导干部要当执行的“领头雁”,从四大班子领导做起,无论是经济工作、城乡建设、民生改善,还是信访稳定、党建工作,都要示范引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从目标和问题出发,强化节点意识,超前进行谋划,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增加工作的“提前量”,各项工作早研究、早安排、早部署,牢牢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加强调查研究,紧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紧扣全面从严治党,多深入群众,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求,及时了解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摸清底子、吃透情况、找准对策,真正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破解瓶颈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把“马上就办、办实办好”作为基本要求,对形成的决策、议定的事项,迅速行动、立即照办,不折不扣、环环相扣推进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使命感,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岗位做起,从每一名领导干部做起,从每一项具体工作做起,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善做善成,久久为功,真正在实干中形成共识、在实干中解决问题、在实干中实现愿景。


同志们,荆州的发展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机遇难得,使命光荣。希望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攻坚克难、拼搏进取,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努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走在前列,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出彩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29 23:40 , Processed in 0.10849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